“十四五”規劃提到要“加快數字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把握數字化機遇、釋放數字活力、發揮數字經濟新優勢已經成為時代使命;順應時代變化、全面提高數字化水平,重構企業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企業重要且緊急的任務。
那到底如何理解數字化?企業又如何快速響應,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進行變革?針對數字化的相關問題,鳳凰網廣東推出了“點亮數字中國”的專題,通過對話專家學者、灣區商會協會及企業家去進行全面分析解讀,本次對話,鳳凰網廣東采訪了洲明科技數智信息化部總經理李小勇。
每個企業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擔心隨著技術的進步,公司的產品或業務有一天會被淘汰出局。
李小勇表示,企業如果不能夠銳意進取,就有可能因此而陷入絕境。
因為早期企業轉型更多的是被動式轉型,隨著業務發展,企業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都出現了問題,迫使企業轉型升級。
如今,諸多企業開始主動數字化轉型,究其原因是數字時代帶給企業的危機感,企業主已經意識到,如果再不進行數字化升級,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新基建推動變革,數字資產價值亟待挖掘
2020年,新基建發展如火如荼。與此同時,在數字世界那片天量信息構筑的無形工地上,也正發生著同樣的基礎建設,推動著企業數字化。
物理世界的建設是看得見的,拔地而起的高樓,蜿蜒曲折的鐵軌,穿梭山嶺的電纜。
而依賴代碼和數據構建的數字工地,凡人難以感受到,不過大眾依然可以從有限的信息中,捕捉到數字世界的蛛絲馬跡。
如今企業正在從內到外的全面重構與轉型,業務、數據、組織、協同、溝通、生態等等都需要數字化,而數字化能讓企業對內降本增效,對外更好的服務客戶,并通過數據進一步變革商業模式和提升核心能力。
李小勇認為,數字化的核心其實是數據,數據資產是企業轉型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企業對系統敏捷化的訴求成了剛需。數據作為業務的紐帶,符合微服務化趨勢。它能將企業實體資產轉化為數字資產,創造面向未來的能力。
另一方面,新維度、新需求、新業務不斷升級迭代,此時,企業對數據驅動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表明,數據驅動的組織吸引客戶的能力、保留客戶能力和盈利能力上,分別是一般企業的23倍、6倍和19倍。
總之,數據在企業決策過程中,將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商業活動中,數據不僅能夠輔助企業快速做出決策,實現降本增效,甚至可以重構企業的商業模式。
變革傳統模式,不能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
李小勇還認為,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模式轉變。
數字化轉型的難點在利用數字化構建新的商業模式、營銷模式、管理模式等,而新的模式的難點則是在通過數字化轉型后形成哪些新的產品和服務,并在商業上形成閉環。
新模式的形成必然是一種通過市場優勝劣汰的方式,直白的說就是通過市場以創造性的破壞來找到這個模式。
然而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希望自己被淘汰,那么想要活下來就要靠不斷自我迭代和改變。
李小勇表示,數字化轉型不能把數字化本身作為目的,對于企業而言,管理制度、決策機制、營銷體系上的“數字改革”更難,但是也更有可持續意義。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企業花費了很多成本,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引進一整套的數字化工具、系統、平臺、中臺等等,然而在制定真正的戰略決策時,依然是拍腦袋、憑經驗等傳統模式,那就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
對于部分企業而言,依靠傳統方式也運轉的很好,并不妨礙企業盈利和給客戶提供很好的服務。
這也恰恰說明,從另一個維度來看,“數字化轉型”不是最終目的,數字化的本質是讓企業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最終提高客戶滿意度。
因此,不能為了數字化轉型而數字化轉型,這樣反而是給企業加上了一副沉重的鐐銬。
總之,企業所處的賽道不同,數字化轉型的重點也不同,但不外乎要從業務、管理、數據等方面入手,不斷優化現有模式,切忌蒙眼狂奔,照貓畫虎,在發展中找到最合適企業的發展道路。
出品:鳳凰網廣東新聞中心
撰文:李騰
審稿:陳曉婷
編輯:陳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