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規劃提到要“加快數字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把握數字化機遇、釋放數字活力、發揮數字經濟新優勢已經成為時代使命;順應時代變化、全面提高數字化水平,重構企業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企業重要且緊急的任務。
那到底如何理解數字化?企業又如何快速響應,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進行變革?針對數字化的相關問題,鳳凰網廣東推出了“點亮數字中國”的專題,通過對話專家學者、灣區商會協會及企業家去進行全面分析解讀,本次對話,鳳凰網廣東采訪了格創東智咨詢與解決方案總監李楠。
數字化如同建立在帆船上的大航海時代,建立在火車上的工業革命,建立在
汽車上的內燃機革命一樣,每一次交通能力的進階,都會帶來對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在現在,我們稱之為“數字化”。
李楠表示,其實數字化并不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它的本質,是一次“鏈路”的升級。如同輪船連接了大陸,火車連接了城市,汽車連接了鄉村,數字化將世界連在了一起,創造了信息的鏈路。
而數字化與制造業的碰撞,讓工業互聯網站上潮頭,究其原因,是因為制造企業也很難接受大刀闊斧的轉型,只能緩慢的不斷嘗試,在互聯網以月計的更新速度下,制造企業根本沒有競爭力。
打破認知路障,通過數字化開辟新未來
據鳳凰網廣東了解,格創東智成立于2018年,不僅服務于TCL內部,也對外服務其他類似的高端制造業,涉及半導體晶圓制造、集成電路、顯示及材料、
新能源、3C電子等。
從過去發展經驗來看,傳統制造企業的轉型往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越是完善的傳統企業,利益相關的部分就越多。
因此,轉型過程中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先前柯達舍不得膠卷業務,最后活活拖死了自己。
而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只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才不至于掉隊,但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有接受變化的勇氣。
李楠認為,數字化帶來的產業升級,就是數據和信息高效整合的全新模式。
從模式上看,數字化能力在不斷迭代演進,通過更貼近消費者的技術手段,幫助企業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和業務模式,更進一步重構企業商業模式,提高其行業競爭力。
此外,原本困于一城一地的制造企業,得到機會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數字營銷網絡。
然而這種變革,對習慣于做好自己事情的制造企業而言,接受這種變化之前,存在難以跨越的認知路障。
但是,總要有人去做這些事,去嘗試著適應信息更透明更直接的市場,甚至用數字化的方式,去強化自己的生產力。
商業是變化的,而這個時代的商業變化的尤其快,墨守成規,躺在自己的舒適區里,可能就會被時代淘汰。
而積極擁抱變化的企業,往往才能在各自的行業中,開辟出新的未來。
通過場景落地,技術助推工業互聯網發展
工業互聯網這壺酒,各種酸楚,誰飲誰知道。
中國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工業4.0概念,即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根據信通院發布的報告,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附加值規模在高速增長階段,預計2020年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占GDP比重約有2%,對經濟增長貢獻將超過11%,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李楠表示,企業改革一定是自上而下,通過一把手去推動數字化轉型,然后圍繞應用場景落地,逐漸鏈接更多應用,最終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
構建生態是格創東智的目標,也是基于自身優勢制定的發展戰略。
一方面,背靠TCL強大的制造基因,讓格創東智有長期的實踐經驗和成熟的解決方案,能夠持續打造“爆款”;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基于全局的優化的邏輯適用于已有一定信息化基礎行業,尤其針對先進制造業的數據價值變現方向,而制造行業本身也在高增長,效率提升帶來的經濟價值足夠大,半導體、新能源、3C行業就是篩選過后的最好選擇。
李楠介紹到,東智工業應用智能平臺不僅具有強大的工業現場數據采集和處理能力、靈活自助的工業模型構建能力,同時內置豐富的工業數據分析呈現能力。
通過這一平臺,格創東智能幫助生產一線的業務用戶快速引入新技術、新業務邏輯和新系統,將海量數據匯聚形成數據驅動的強大動力,賦能工業數據價值變現。
而借助5G技術,工業互聯網將迎來巨變。隨著5G的鋪開,
傳感器可以安置在流水線上的每一臺機器,每個履帶上,用迭代模型的方法迭代生產效率和精度。
更進一步,甚至可能會有人工智能來調控生產,互聯網的算力,賦能實業,新一代智慧化生產,這才是真正的機會所在。
格創東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會聚焦工業現場,采集關鍵裝備制造、生產過程、能源供給等環節的相關數據,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相關數據進行管理和分析,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波動和異常,在保證正常生產的前提下,可相應地對生產過程、設備、能源供給及人員等進行調整,實現生產過程極致的提質降本增效。
出品:鳳凰網廣東新聞中心
撰文:李騰
審稿:陳曉婷
編輯:陳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