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核心技術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但對于中國
機床工具企業而言依然是亟待攻克的壁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開發自主核心技術?首要的就是要避免陷入一些不利于自主核心技術開發的誤區。
關于跨國公司認識的誤區
過高估計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是阻礙國內企業開發核心技術的首要因素,因為它直接傷害到中國企業開發自主核心技術的信心。實際上,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常常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么顯著。雖然他們擁有核心技術優勢,但在很多情況下,技術本身還不足以使一個企業擁有競爭優勢,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將核心技術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過程中,他們可能面臨很多障礙:
首先是戰略障礙。戰略障礙來源于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非核心地位。跨國公司一般都是把他們的大部分資源和精力用于其母國,而對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只作有限的投入,這樣做的結果是,跨國公司的技術等優勢就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比如記者采訪的一家德國機床企業,在歐洲和北美市場是具有相當知名度的大公司,但為了能夠順利進入中國市場,在國內選擇合資企業時,不得不將控股權交給中方。
另外,有些國外機床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雖然有很好的技術和產品,但在很長時間內對中國市場的關注非常有限,因此出現了售后服務不良導致消費者非常不滿意的情況。
其次是資源障礙。雖然在某些行業跨國公司能夠獲得高額利潤,甚至壟斷利潤,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跨國公司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許多跨國公司的總體利潤率很低,很少擁有未被利用的資源。比如,中國機床企業紛紛斥巨資進行海外收購就反映出很多跨國機床集團正遭遇資金短缺的窘境。
還有協調障礙。跨國公司一般規模巨大,各部門、各項活動之間的協調非常復雜,這種高度復雜的組織協調,使得跨國公司不容易順利地把其優勢資源從其母國轉移,比如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售后服務時,有時不得不從本國派遣工程師。另外,跨國公司由于對我國市場了解不夠,有可能即使擁有核心技術,也不知道如何根據我國市場的特點,利用這些新技術開發出適合我國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自身實力判斷的偏失
自主研發中的另一個誤區就是過低估計國內企業開發核心技術、提高技術能力的機會。實際上,無論在新興技術領域還是在成熟技術領域,中國企業都有很多提高自身技術能力,甚至開發核心技術的機會。
新興技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進入壁壘比較低,只要有高素質人才和適當投入,很多企業都有機會發展新興技術。許多研究表明,在開發和應用新興技術上,現有的領先企業,包括跨國公司,時常處于相對不利的位置。
中國的機床企業利用新興技術在核心技術開發上取得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
比如,北京機床研究所研制成功NAM-800納米級超精密車床,納米級脈沖當量進給,主軸與導軌采用氣浮,實現納米級精密控制,數控系統采用開放式和納米級光柵全閉環控制。而納米技術是21世紀科技發展的制高點,是新工業革命的主導技術。
在成熟技術領域,中國企業也有機會提高技術能力,縮短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因為技術比較成熟,相關信息就比較容易獲得,因此有時候,自主研發成熟技術可能比購買更合適。
比如,數控螺旋錐齒輪磨齒機床在國際上一直被美國和德國的公司所壟斷,國內基本上不具備此類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能力,而湖南中大創遠數控裝備有限公司通過“產、學、研、用戶”相結合,研制成功的七軸五聯動全數控螺旋錐齒輪磨齒機床一舉填補了國內空白,比國外產品進口價格低將近2/3,而研發的成本則遠遠低于購買。
過分依賴與外方合作
關于自主技術的第三個誤區是希望完全依賴合作方來提高自己核心技術開發能力。很多中國企業認為自身的技術能力較弱,應該通過與跨國公司合資或合作來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但實踐證明,合資對提高企業核心技術開發能力是有限的,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點,跨國公司對技術轉移常常持謹慎或保留態度。因此,在合資的情況下,能夠提高技術水平的范圍就主要局限于生產制造環節上,而在自主培養核心技術能力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可以學習到所有主要環節,從內外形設計、模型設計、工程設計、工藝設計到生產制造,從而開發核心技術、提高技術水平。
研究表明,只有當機床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較強時,同跨國公司建立戰略聯盟的作用才是正面的。
比如,秦川機械發展公司收購了聯合美國工業公司,這一戰略性的重組與整合,使秦川發展一下子擁有了拉削、拉刀、拉刀磨、拉床“四拉合一”等自主核心技術,同時還擁有了齒輪加工生產線的裝備能力,具備了向國家重大關鍵裝備工業服務的能力。
上海明精機床公司收購了德國著名重型數控車床和數控專用機床生產廠沃倫貝格機床制造公司53.6%的股份。實現收購之后,明精公司完全掌握沃倫貝格的核心技術,這樣大大改變了我國高效、高精度、重型、多軸聯動機床主要依靠從歐洲、美國、日本進口的現狀。
相對于合資合作,絕對控股的海外并購似乎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核心技術開發能力。
對吸收引進周期的忽視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發展自主核心技術必須從“引進、消化、吸收”開始。長期以來,大多數中國企業的技術發展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的道路,并認為這是發展核心技術的必由之路,因為日本和韓國企業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前幾年,國內機床企業在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北京機床研究所、北京機電研究院、中捷友誼廠都有從引進技術到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經驗。
但是,今天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國企業的發展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日本和韓國企業很少面臨跨國公司的直接競爭,因此有時間和空間真正消化吸收引進的技術,進而發展自主創新。而當前中國企業必須直接面對跨國公司的競爭, 很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來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