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作為一個前景無限的新興產業,連年來,深受資本市場與各地政府的寵愛。然而, 2011年,歐債危機、“雙反”調查的“外憂”與產能過剩、行業混亂的“內患”竟在不期中交織,曾經如火似荼的光伏產業進入“極寒嚴冬”。行業人士指出,國內光伏行業要走出目前的“寒冬”季節,唯有寄望于國內市場大規模啟動,而國內市場需求及時啟動的根本之策,必須通過大力發展屋頂光伏電站來推動。邁入2012,政府不斷出臺政策以促進屋頂光伏產業的發展,這是否能成為光伏產業的救市稻草?
2004年,德國引爆歐洲光伏市場;2005年,意大利啟動全新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2007年,西班牙光伏市場啟動。朝氣蓬勃的歐洲太陽能光伏市場,一直以來便是國內光伏企業賴以生存的陽光。
2011年,歐債危機爆發,歐洲經濟快速步入下行通道,光伏產業面臨厄運。德國意大利先后下調光伏補貼,光伏產品價格直線下跌。
面對這一外需疲軟的局面,國內相關扶持政策無疑是雪中送炭。事實上,國家已出臺了不少對光伏產業的政策扶持。2011年8月份,國家《國內光伏標桿上網電價》所給出的補貼價格1.15元/kWh,遠遠高于2010年特許招標的0.72元/ kWh的價格;2011年12月中旬,國家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由4厘/ kWh調整為8厘/ kWh,并且在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這些都是政府給出行業發展的積極信號。
但中國的光伏產業究竟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徑?任何一項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都無外乎符合兩條:“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光伏同樣如此。
并網仍是光伏發電瓶頸
《中國可再生資源法》執行五年來,光伏產業快速發展。但是雖然發電能力已經具備,輸電卻一直是困擾著
新能源發展的一大瓶頸。我國西部地區太陽能資源極豐富,且該地區涵蓋廣大的荒漠,為大型太陽能電廠發展提供了空間。西部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似乎是一道絕佳的經濟發展良方。
于是,西部數省區近年來爆發了光伏發電建設的熱潮。但壯觀的背后則是困局。光伏電站建成了,其所產生的電該輸往何處?西電東送看似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其操作起來卻存在不少困難。
以青海格爾木光伏電站為例。即便有國家電網的配合,格爾木的光電要送往西寧,距離800公里,但那里并不需要,因為西寧是水電之都,擁有黃河上幾個大的水電站。那么,就必須要再往東送,還得建設輸配電設施往東送。
光伏發電年利用小時數僅1700左右,但為了送這些“稀薄的”電能,不僅需要層層升高電壓,還要配套新建一系列高壓、超高壓甚至特高壓的輸變電裝置,到達目的地后,還要層層降壓才能使用。為了利用少量的新能源,要付出如此高昂的經濟代價,可謂并不劃算。
目前,電網配套建設并未啟動,電運不出去,發不出來,電量無法計算,每度電補貼也無從談起,建成的大規模光伏電站被無情地晾在荒漠中。
此外,能源在西邊,用電在東邊,西部的能源要朝東部流動。但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工業重心應當朝能源豐富的地方戰略性轉移,事實上,目前的工業產業轉移方向正是如此。
#page#
光伏市場寄望“屋頂”
換一種思路來思考,不往外送,荒漠中大規模建光伏電站,發電后就地使用,大規模消納于西北電網,可以替代大部分傳統能源。
歐洲太陽能發電采用的是“分散開發、就地供電”模式。德國光伏發電容量為1732萬kW,2011年底達2300萬kW,超過我國三峽水電站裝機規模,基本都分散地建在用電戶屋頂,分布式接入系統。用電戶可以自建自發自用,富余電量可向
電力市場出售,供電不足則由大系統補給。
這種開發模式的優點在于:電力就地消納,基本不棄光,電量得到充分利用;不用遠距離送電,故不用配套新建大量高壓、超高壓輸變電設施,節省大量投資并減少大量輸電損耗。
“自發自用”模式已經成為國際上發展新能源的一大趨勢。一棟民用住宅,在屋頂鋪設太陽能電池板,實現光伏建筑一體化,可以自發電40度。如果這棟房子原來要從大電網買100度電,現在只要買60度電即可。
光伏和建筑結合得比較好的國家是日本。據有關資料,日本運用各種措施和項目,發展本國屋頂光伏,其中一個里程碑式項目是“住宅光伏系統推廣計劃”。在這一計劃中,日本所取得的成績十分顯著:將近50萬戶安裝了屋頂系統,同時成本大幅度降低。1994年,在日本的一家屋頂上安裝一個系統需花費6萬美元。到2005年,安裝成本下降到2萬美元,光伏產業具備了和日本國內其他能源發電競爭的能力。現在,日本已經結束了對屋頂光伏的政府資助,此時,日本已擁有多家世界頂尖的太陽能公司。日本正向在30%的屋頂上配備太陽能設備的目標邁進。
德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也始于“屋頂計劃”。1991年,政府為每位安裝太陽能屋頂的住戶提供補貼,有2000個并網型太陽能設備安裝在德國的住戶屋頂上。隨即,該計劃的數字很快被擴展到10萬個。這一項目在2004年結束,10萬個并網的太陽能屋頂被成功安裝。當項目接近尾聲的時候,德國的光伏產業也擁有了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德國政府還通過“買回補助”的政策,支持初生的光伏產業及屋頂計劃,以確保公司和個人投資者的收益。作為公共投資戰略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