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雙方就光伏產品達成的“價格承諾”協議自8月6日起正式實施。8月10日,在中國新能源光伏產業基地之一的江蘇徐州市,實力較強的幾家光伏企業主要負責人認為,實施“價格承諾”相對于之前歐盟出臺雙反,是企業期待中的“利好消息”,但“價格承諾”的實施將逼著中國光伏企業重新洗牌,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整個光伏行業都非常困難,江蘇中能作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去年的產量已經達到全球最大的38000噸,這些多晶硅產品雖然全部銷售出去了,但是由于國外多晶硅不惜虧本以低于正常價值大量進口沖擊中國市場,所以企業只能虧損保供應。”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說,“當前,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增速減緩,光伏產能過剩帶來價格連續大幅度下跌,產品出口阻力增大,中國光伏企業普遍經營困難。”
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策劃部經理柳正信認為,近期中國國內出臺刺激光伏市場和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中歐雙方達成中國輸歐太陽能產品實施“價格承諾”,這些對中能硅業這樣的原料龍頭來講的確是個“利好”,但目前多晶硅價格仍然沒有恢復到全球一流企業成本之上,中國對美、歐以及韓國硅料的反傾銷措施還沒有完全到位,國外多晶硅企業對中國市場仍在傾銷,行業形勢依然很殘酷。
柳正信介紹說,2012年江蘇中能硅業多晶硅產量是38000噸,2013年根據市場需求仍然會實現產量大幅度增長,但是2013年的價格已經低至12萬/噸左右,低于全球一流多晶硅的生產成本。
同樣也位于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境內的江蘇艾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則受這輪“雙反”的直接沖擊較大。該企業主要生產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發電系統等光伏產品,屬于多晶硅產品的下游企業,也是這次中歐“價格承諾”簽約企業之一。該公司管理處沈海蓉經理介紹,由于光伏產業面臨的諸多問題,大浪淘沙的市場洗牌還在持續。為了生存,價格戰也在持續,很多國內企業用賠本的方式,惡性競爭,目的是換來市場占有率。但低價為王的時代終將會過去,產品質量和創新會更受市場關注,也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沈海蓉說,艾德太陽能改善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高性價的產品優勢繼續開拓市場。生產自動化作為企業2013年重大技改項目,與博碩光電聯合開發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現已進入生產階段。
針對雙反調查的影響,沈海蓉為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2010年營業收入在19億元人民幣以上,在2011年和2012年則急劇減少到9億元和2.55億元,然而在201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僅為0.7億元多一點。員工數量上,2010年為2234人,2011年和2012年員工數量則分別減為986人和682人,2013年上半年僅有412人。
由于先前受到歐美雙反的影響,艾德太陽能的主體市場已經由過去的歐美轉移到現階段的日本,同時也在加快中國國內市場布局,并且加速開拓亞非拉美等新興市場。雖然公司的經營狀況較去年有所改善,但現階段仍處于虧損的狀態。目前運營都是使用自有資金,未有銀行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