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國汽車論壇”在北京召開,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制造公司副總經、原江淮技術中心工藝工程院趙濤院長在會上表示:國內工業自動化需求較大,在地方國有的傳統汽車企業來說,還有50%的自動化改造空間。他介紹了汽車制造自動化生產國內現狀,為與會用戶分析了汽車自動化的生產需求以及江淮在汽車生產上自動化的升級改造。
趙濤院長在會上介紹:汽車工業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這對我們國家的汽車裝備業是機遇,也是挑戰。比如沖壓,未來的沖壓工將逐步消失,配套零部件企業的沖壓工會逐步減少。原因很簡單,隨著社會的發展,沒有人再愿意干這種簡單、重復的大體力勞動。還有就是傳統沖壓工藝還是存在機器傷害的風險。雖然現在新投入的工廠在沖壓上還是逐步自動化,但還有大量的工廠沖壓裝備處于手工作業的狀態。所以存在著大量的老的汽車工廠的改造,也給裝備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機遇。對于地方國有的傳統汽車企業來說,我們認為還有50%的自動化改造空間,最近我們也在改造一些生產線,進一步體現節能環保和以人為本的趨勢。在改造過程中,我們也關注沖壓在先的噪聲控制。
另外一個是關于焊裝。點焊和弧焊將在主機廠逐漸消失,給焊接自動化帶來了重大的機遇。在舊工廠的升級改造將會有更多的項目,我們也在做這樣的項目,江淮乘用車在進行全系列的二氧化碳自動焊的改造,取代人工。下一步,江淮乘用車將逐步把點焊改造成自動化。
再比如涂裝。在四大工藝中,涂裝是風險最多的地方。按照體系的要求,噴漆工每年都要進行體檢,大約有5%的工人不能通過體檢。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能調整噴漆工的工種。我們認為噴漆工種是不適合人類操作的。從噴涂的角度來講,噴涂環境是不適合人操作的。噴涂的自動化應該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江淮通過不斷努力,基本實現了從卡車到轎車全系列產品的外部噴涂自動化。下一步將逐步開展內部噴涂的自動化。
在安全節能環保方面,像干濕分區、優化的排放、水性漆的應用也給噴涂設備帶來新的技術變化,也帶來很多新的機遇。
整車車間有很多關于人機工程的發展前景,比如底盤裝配線和內飾鏈的板鏈也都在我們的生產現場得到應用。
從產品、質量、性能來講,我們國家在安全環保、以人為本的角度上跟國外的汽車裝備相比,是最晚的,我們可能是更多考慮性能能滿足汽車產品的需求,以人為核心的思考是最少的。
關于產品質量。汽車產品有幾個特點,第一是大批量;二是事關用戶的安全;三是競爭壓力非常殘酷。日趨殘酷的競爭和用戶的苛求決定了質量一定是汽車企業生存發展之本,品牌是靠質量一步步打出來的。從質量的角度來講,我們對汽車裝備有這樣幾點想法。
沖壓。對于保證汽車產品的質量和產品性能而言,我們最近做了四伏壓機,在沖壓的過程是慢速的,回程是快速的,兼顧產品質量和效益。從產品質量控制來說,四伏應該是重要的方向。隨著汽車安全和輕量化要求的提高,新的成形技術的出現也給沖壓裝備帶來了機遇。我們目前應用的是熱成形,傳統板材的強度在200兆帕。熱成形的抗壓強度是1500兆帕,提升了6到7倍,對汽車輕量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熱成形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我們的車身有10個零部件采用了熱成形的技術。熱成形的沖壓件和模具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裝備業的藍海。
另外一點是關于焊接。點焊技術在不斷發展變化,但這種變化一定是依據產品發生變化的。隨著防腐蝕性能的提高,鍍鋅板大量應用。我們有50%以上的零件是使用鍍鋅板,而且發展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劇。現在用戶對防腐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在海南做防腐實驗,如果達不到鍍鋅板確實很難達到要求。大量高強鋼和合金鋼的應用,都給點焊帶來大量的難度。在產品切換過程中,也對傳統的點焊進行改進。通過實驗,我們認為未來的點焊一定是朝著中頻、高頻的方向發展。傳統的氣動焊點也將被四伏焊點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