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已近年尾,在這一年之中,中國制造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迷,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17.8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7.9%。為了刺激制造業發展,各級政府部門在這一年里相繼推出了許多政策性文件,力求從政府層面為制造業保駕護航,以期加快中國制造業改革進程。那么,在政策的洗禮之下,我國制造業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又給業界帶來怎樣的思考呢?
以下,我們集中盤點今年工信部發布了幾個制造行業的規范性文件。
3月24日工信部公告《
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
政策概況: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與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2〕22號),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制定了本規范。國家鼓勵汽車動力蓄電池企業做優做強,建立產品生產規范和質量保證體系,加強技術和管理創新,提高產品研發和制造水平,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滿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
數字:2015年1~11月的新能源汽車累積總產量27.93萬輛,如果12月份繼續延續11月份的井噴行情,預計全年的總產量將超過33萬輛,甚至有可能達到35萬輛,同比2014年,增幅達到4倍左右。然而,動力電池整體則供不應求,產業鏈上,包括原材料的碳酸鋰、正極材料、電解液、隔膜供給同樣不足。2016年,這個結構性矛盾將可能異化為產能過剩。
點評:規范要求單體企業應具有電極制備、電芯裝配、化成等工藝過程的生產設備設施,生產車間內配備必要的溫度、濕度、潔凈度等檢測和控制設施。系統企業應具有適合批量生產的動力蓄電池系統裝配流水線和規范化的工藝流程。因此,相關自動化設備也將在這個行業獲得一個比較大的市場機會。
3月25日工信部公告《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
概況:為深入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24號),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持續加強行業管理,提高行業發展水平,經商有關部門,我們對《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進行了修訂,形成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本)》。
數字:據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已接近破產邊緣。能耗高、污染嚴重,低價競爭不斷擠壓利潤空間,中國多晶硅產業繁榮的背后是不可忽視的低端制造之痛。由于沒有統一的能耗、占地及環保標準,中國多數多晶硅企業在成本、質量等方面很難與國外企業抗衡。
點評:本規范條件所指的光伏制造行業主要為光伏用多晶硅、硅棒、硅錠、 硅片、電池、電池組件、逆變器等制造行業。而且,規范對相關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對于相關生產商來說,如何加快產品研發,改進生產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將因此而在白熱化競爭中獲得更多機會。
5月19日工信部公告《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修訂)》
為適應鋼鐵行業發展新常態,強化節能環保約束,進一步完善行業事中事后管理,促進行業轉型升級,我部對《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2年修訂)》進行了修訂,現將修訂后的《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修訂)》和《鋼鐵行業規范企業管理辦法》予以發布,自2015年7月1日起實施。
數字:2015年1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