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現階段我國市場主要應用的傳感器絕大部分仍要依賴于進口,主流市場產品依賴國外配套的情況尤為突出。郭源生告訴記者,與國外相比,我國企業在產品品質、工藝水平、生產裝備、企業規模、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競爭能力等方面仍不能與國外同類企業抗衡。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新品研制仍落后5~10年,而產業化規模生產技術工藝則落后10~15年。
目前,我國傳感器產值過億的企業僅占總企業數量的13%,全國不足200家。產品種類齊全的專業廠家不足3%。長期以來,行業整體技術分散、規模偏小;缺乏統籌規劃、頂層設計;缺乏合理資源配置和強大政策扶持;市場壁壘過多、公共服務配套、標準體系不完備,是制約傳感器產業化發展的成因。
從頂層設計看,由于行業歸口管理與協調機制不全,在傳感器行業,形成多頭管理現象。對此,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科技產業促進委員會主任董永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傳感器產業正處于由傳統型向新型傳感器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部分傳感器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也研究出了諸多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推進是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他認為,科技計劃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是推進傳感器相關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關于標準的建設,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院標準化中心主任郝文建表示,下一步建設的重點是,結合傳感器的發展趨勢,重點發展半導體傳感器和光纖傳感器標準。針對重點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標準化支撐工作,開展滿足物聯網需求的各種專業傳感器領域標準化工作。目前,擬制定24項國家標準計劃,2015年9項、2016年1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