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裔哈佛戰略專家西蒙(Hermann Simon)2009年曾就祖國的“Mittelstand”寫過一本書,名為“21世紀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 of the 21st Century)。所謂“隱形冠軍”,是在某一個細化的工業領域排名全球前三名,或者在自己所在地區為第一名。
即使如此,他們的品牌卻不那么為人所知。最近,西蒙又對他的研究數據進行更新,去年的數據統計顯示,在全球2764家中型全球領導企業中,德國占了1307席(47%);這些企業占德國出口額的1/4。對比一下,美國有366席,中國有68席,英國則占67席。
這樣的一批公司,他們在研發上的投入是一般工業公司的兩倍,甚至更高。即使與一些以專利見長的大企業相比,若按照專利和雇員數量做比,平均到每位雇員的專利數量是一般大公司的5倍。考慮到成本的精細化,他們最終的投入產出比更高。
說個例子:德國最大的風機制造商Enercon,擁有全球風能領域專利數的30%。
還有一些德國公司很多人聞所未聞,甚至連他們涉及的那個偏門的領域都沒聽說過。西蒙就發現了很多這樣散落在德國各地的珍寶式中小企業公司,例如德國凱密特爾集團(Chemetall)是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屬銫和鋰生產商;3B Scientific,是解剖教學輔助領域的領導者;Uhlmann,是醫藥包裝系統的龍頭,而Flexi是專業生產寵物伸縮牽繩的,你想像得到么?僅僅一根小小的牽狗繩,他們壟斷了全球70%的市場。
在很多公司時下對“外包”這樣的概念十分熱衷時,德國的“Mittestand們”是絕對反對“外包”概念的,尤其是牽扯到他們的看家專業知識時。
德國有一家叫Wanzl的中型企業,主要業務時生產購物車,以及機場的自取行李手推車。他們的手推車賣到全球各地,包括日本東京的成田國際機場。
機場的手推車?看起來似乎沒什么技術含量,可質量要求很高。這家公司所有的部件都由自己工廠生產,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達到他們設定的質量標準。
這就不理解中國企業想對很多德國小企業發起收購時的困難重重了。
時下的德國企業中,很多最炙手可熱的發明正是來自一些中小企業。舉個小例子,僅3D打印技術這個小領域在美國和德國聚集了一批中小型技術公司,于是諸多中國企業家都到德國去收購3D打印方面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公司。結果這些看起來都不富裕的中小企業卻根本不愿意賣。
上頁 1 2 3 4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