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機器換人”
“坦率地說,我替東莞捏把汗,”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教授丁力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東莞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廣東的問題,廣東的問題其實也就是中國的問題,因為中國在這幾十年來,通過加工貿易參與全球的產業分工,來贏得自己的發展,這種模式,東莞是最經典的了。”
丁力表示,因為東莞經過30年的發展,有了一定積累。他并不對“東莞本身有什么擔心”,“關鍵是它能不能從原來的軌道上走出來,也就是傳統的發展模式,能不能蛻變成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丁力認為“難度很大”。
近年來,圍繞著產業轉型升級,東莞市政府曾做過一系列努力,而作為其中的一個方面,機器人產業被列入該市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方向。筆者在東莞市委宣傳部了解到,東莞市政府投資27億元,正在建設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而自2014年9月開展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申請以來,截至今年4月,“已收到有效申報項目505個,初步統計,這批項目總投資42.6億元,預計可減少用工34378人”。
“機器換人是為了提升傳統制造業的科技含量,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同時還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研究者龔佳勇向筆者介紹:“就減少勞動力依賴來說,一個機器人大概能換6~8個工人,如果全市的加工制造企業都能用上的話,就能節約幾百萬的勞動力。”
現在機器換人是東莞市政府的扶持項目。“有專項資金,如果你的工廠用個機器化設備,就可以申請這項資金。”而據筆者了解,東莞的有些制造業工廠,迫于勞動力成本不斷高企的現實,在政府進行專項扶持之前,作為企業的一種自我調整,早就準備或者已經實施機器換人了。
而隨著機器換人產業在東莞的熱度不斷提升,也有制造業從業者表示憂慮。“現在政府鼓勵智能化也就是機器人產業,大家一擁而上,它會不會跟光伏、LED產業一樣,最終死一大片呢?”一位制造業從業者告訴筆者。這位制造業從業者認識幾個“做機器人的”,“他沒有什么技術,看到大家都在做機器人,就掛一個牌子,說是要做機器人,怎么做呢?是去美國或者馬來西亞,買個東西回來,然后搞個研發部,七八個人,一拆一裝,調試好,就進行大批量生產,根本沒有自己的研發能力。”
據這位制造業從業者介紹,在2013年之前,廣東有6家做“機械手”的企業,其中深圳三四家,有一家在東莞松山湖,目前,東莞已經有100多家做這種“機械手”的企業了。“只有松山湖那一家,你要做什么樣的機械手,可以訂制。也就是根據需要設計程序,這就是研發了。而其他那些根本沒有自己的技術含量,唯一的競爭力就是價格便宜。”
正因為如此,他越來越擔憂東莞的機器人產業會不會也要回到原來代工的路子上去。
上頁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