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德國的“工業4.0”(Industry 4.0)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日本的制造業應該怎樣迎擊?
近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了《2015年版制造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白皮書對全球不斷加速的制造業巨變,對“日本可能落后”顯示出了強烈危機感。
隨著傳感器技術和計算性能的進步,借助大量設備的網絡化提高運用效率和價值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制造領域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白皮書對此敲響了警鐘:倘若錯過德國和美國引領的“制造業務模式”的變革,“日本的制造業難保不會喪失競爭力”。
白皮書用大幅篇幅,介紹了以德國和美國為中心興起的、以IoT為軸心的制造業變化,以及日本的應對措施。
德國在進入2011年之后提出了工業4.0的口號,舉國動員,通過使工廠生產設備實現網絡化等措施,推進使生產系統向高層次發展的“智能工廠”。美國通用電氣也使飛機發動機和工業設備網絡化,通過活用軟件分析技術,提高設備的運用效率并改善產品。白皮書還提到《日經商務周刊》2014年12月22日刊的特輯《改變制造的未來 GE的破壞力》,詳細分析了相關動態
與德美的動態相比,日本雖然在工廠的省人力化、節能化等改善生產效率方面有些長處,但很多企業都對進一步發展數字化持消極態度。尤其重要的課題,當屬IoT的關鍵——軟件技術和IT人才的培養。白皮書稱,“相對于(在德國和美國加快的)制造業變革,現在還沒有(日本)企業表現出重視軟件的姿態”。
白皮書提到,到工業4.0式生產系統確立之時,“如果思路還停留在目前日式生產系統的延長線上,日本制造業可能會遠遠落在后面”。比如說,當汽車等行業的眾多廠商在工廠內實現壓倒性的高效率,連同供應鏈實現整體優化后,德國廠商的價格競爭力將相對上升。與此同時,為工廠制造生產機械的日本廠商的競爭力則可能會下降。而且,隨著向工業設備采集多樣化數據,活用數據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這些服務還可能成為國際性的事實標準。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