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現狀與德國工業的先進與成熟對比,未來很可能面臨一個制造業經濟增速放緩或者滑坡的尷尬。“中國制造”這列車在過去幾十年的里為了追求規模效益,一味盲目的提速導致信息化基礎薄弱、混亂的市場競爭秩序、體制約束和觀念固化嚴重等現實困境。
1.薄弱的信息化基礎
中國政策導向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嚴重,各區域的的信息化程度也參差不齊,而中國制造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發展對于“兩化融合”原本就不夠重視,很多制造企業還停留在企業門戶網站的概念上,更不要談什么互聯網思維、互聯網 、先進制造等概念。
薄弱的信息化基礎往往伴隨是與市場間的反饋機制比較麻痹,原來的以量換取規模效益的流通模式使得一些制造企業的企業主缺乏足夠的危機感,或者有了危機感,沒有資金和精力去搞產品創新。等到回過神來,規模經濟效益已經走出了窮途末路。
2.有待改善的市場競爭秩序
不僅僅對于制造業行業而言,要取得長足發展,公平競爭對于各個行業的市場形成、良性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目前的市場秩序混亂狀況得不到管控,制造業要想取得突破性發展是很難的。關于市場競爭,政府若不管或者管的不到位,就會像光伏產業一樣,投資產能過剩,補貼漏洞百出,虛假繁榮。政府若管的死或者死管,如電力、石油等行業,就有會出現內在競爭力不足,缺乏創新意識,壟斷嚴重。
3.產品技術含量低,品牌價值堪憂
中國制造多數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仍舊以加工出口為主要模式,而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東西仍舊掌控在發達國家手中,也就是中國制造缺乏必要的自主品牌,在高端制造上表現的捉襟見肘。
研發設計、品牌銷售才是制造業整體利潤的重點所在,沒有品牌的中國制造業成為了世界品牌的打工仔。
4.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雙重壓力
能源是中國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大而不強的中國制造帶來規模經濟效益的同時,伴隨著的是巨大的能耗問題,尤其是一些低端的制造業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時帶來的是嚴重的環境污染。
5.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結構不合理
中國制造業高級技能人才嚴重缺失,不單單制造業生產工藝上需要高級技能人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依然也需要高級技能人才。事實上不合理的人才結構已經成了中國制造業技術革新的瓶頸。
總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所描述的藍圖任重而道遠,一方面它的確讓中國的制造業感受到了興奮點,另一方面無論從市場圈層的形成,還是技術革新、人才結構更新、創新能力提升上,中國制造還需要面臨很多現實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中國制造要想有大的突破也只是一廂情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