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鰲論壇上關于中國發展制造業的討論,實際上不是小事。前不久剛去世的前英特爾董事長安迪格魯夫就曾表示,美國現在面臨的一個首要任務是重建基礎工業體系,他認為美國的企業在追求自身目標的時候,不該忘記自己還擔負著維持這個國家工業基礎的責任,因為工業基礎其實也就是消費開支的基礎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上述分析所展示的對制造業的重視,對于中國來說具有借鑒意義。如果中國還想繼續做一個不斷堅實發展的經濟體,就必須做強“世界工廠”的制造業。為此,中國要達到工業4.0的發展水平,估計還要咬緊牙關再干20年!
中國經濟中的“脫實就虛”已是不爭的事實,制造業轉移、萎縮和退出在國內大量出現。這實質上意味著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在逐漸褪色。中國已經過了要搞制造業的階段嗎?顯然不是,中國現在不僅要搞制造業,而且要不斷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作為獨立智庫的安邦咨詢(ANBOUND)在四年多以前曾提出,如果說中國過去做的是“世界工廠1.0版”,那么今后的目標是去做“世界工廠2.0版”,在前面還有更高級的“世界工廠3.0版”、“世界工廠4.0版”、“世界工廠5.0版”,日本、德國、美國居于制造業的高端。
當初的這一看法在今年的博鰲論壇上得到了證實。國內長期從事制造業的TCL主席李東生說,按照德國的標準,TCL的彩電工廠、手機工廠能達到工業2.0,“中國制造2025”有30年的周期,目標是整個中國的工業競爭能力達到全球領先水平。這只是中國工業能力轉型升級的第一階段,中國制造真正轉型升級,中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以后的路還很長。李東生還表示,中國大量的工廠還處于工業2.0階段,從工業2.0到3.5,再到4.0,中國制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德國賀利氏(Heraeus)集團主席凌瑞德在論壇上也表示,如果中國要實現工業4.0,可能整個演進的過程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時間,“這是一場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