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波士頓咨詢(以下簡稱BCG)計算,中國制造業累計產品銷售成本約85萬億元,這意味著中國工業總體生產效率有4萬億-6萬億元的提升潛力。
各行業的改善程度會參差不齊。其中,工業原件生產商可能實現最高的生產效率提升,增長20%-35%,而汽車公司的提升幅度為10%-20%。
在中國政府制定的“十三五”規劃中,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被列為重中之重。波士頓咨詢公司(以下簡稱BCG)最近兩份報告顯示,使用工業4.0新技術將讓中國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25%,由此可額外創造6萬億元的附加值,并影響上百萬從業人員的工作。
BCG報告指出,雖然完全落實工業4.0技術需要20年的時間,但未來5-10年內技術的大幅進步會使得輸家和贏家間的差距不斷拉大。全球董事經理徐楊徐楊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德國毫無疑問走在最前面,其他國家的快慢要看各國的政府意愿和產業基礎。
“中國實際上存在一個后發優勢,因為中國政府如果決心做一件事,能夠投入的資源、政策和資金將很容易吸引到先進技術。”不過,徐楊也表示,應當警惕工業4.0的形象工程,而是要讓中國生產制造和產業鏈實現系統性的升級。
BCG報告指出,9項數字化工業技術將成為工業4.0成敗的關鍵,包括自動機器人、增材制造、現實增強管技術、模擬技術、水平和垂直系統整合、工業物聯網、云計算、網絡安全和大數據分析。
盡管在自動機器人生產方面存在差距,但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杜偉指出,中國在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上有明顯優勢,特別是在服務行業,這也將在工業領域得到發展。“中國的互聯網生態系統發展在世界范圍內應該說是領先的,至少跟其他發達國家比是不落后的。”
目前,德國和美國正在你爭我趕地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和美國之所以這么做,是在爭奪未來數字化聯通標準的制定權。”BCG全球董事經理谷克里說,“目前這些標準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如果中國能夠非常努力地奮起直追,那么還有機會成為規則的制定者之一。毫無疑問,有中國參與的聯盟將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標準。”
當然,并非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像中國一樣對工業4.0持有熱情。作為中國之后的下一個世界工廠,東南亞各國的態度就存在很大差異。蔡蘆杰指出,新加坡是想得最多的,馬來西亞、泰國也開始籌劃了,但印尼就非常抵觸。“未來,這些國家的發展差異可能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