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思考1:研究中國制造不能只研究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才是制造業的主體,他們既是在轉型期最痛苦煎熬的,也是最具活力的。看似歐美很多知名跨國企業,實則這些大企業背后有千千萬萬個隱形冠軍的中小企業作為供應商支撐著它們,這些隱形冠軍幾十年如一日的只做一件事,專注于某個細分領域的某款產品做精甚至極致,得以保證這些知名跨國企業的產品品質和性能。因此,無論是工業4.0、智能制造,還是中國制造2025,不認真研究和幫助中小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再華麗的概念,也有些不接地氣。
思考2:大部分中國中小型制造企業都處于工業2.0階段,優秀的企業在工業2.0向工業3.0的過渡期。自動化水平不足,信息化水平剛起步是大多數企業的現狀。研究中國制造的出發點,應從這個起點開始。有專家認為沒有高度自動化和信息化基礎,工業4.0或智能制造無從談起。且不論該觀點的科學性,從企業的角度看,我們還要生存發展,是不是能馬上實現工業4.0不重要,但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很重要。
思考3:存在即是合理。許多企業的所在產業,就是上一次全球化產業轉移的結果。由于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攀升,而部分產業想自動化和高附加值化難度太大,因此逐步轉入中國。而這部分企業同樣因為勞動力成本問題,又將部分產業轉至內地或東南亞。至今仍生存和發展的企業,必定是有許多優秀的基因或素質,并且從市場-研發-生產-物流-服務都已達到了現有模式下的均衡。在看似技術含量不高處,也做對了做好了很多工作或細節。所以,在看到我們產業問題和危機的同時,亦要看到他們從小米加步槍艱苦奮斗到現在的企業家精神。許多企業家是真正具備開放學習的心態,強烈的危機意識,全球化的視野,并有否定自我敢闖敢拼精神的人。這是我們國家,我們時代的財富。所以,在發現我們與發達國家制造業水平差距的同時,應該有充分信心,在此次國際制造業新一輪競爭中,完全有勝出的可能。
思考4:許多企業家都感受到,現在沖擊我們觀念的一般有兩股風:一股是培訓風,每個講師都強調自己方向的必要性,從企業戰略、企業文化、團隊建設、市場營銷、商業模式、股權激勵、資本運作等,似乎每個都很重要。另一股風是資本風,云計算、機器人、3D打印、工業4.0、互聯網+、工業大數據等讓人目不暇接。企業有時會面對這許多的理論、理念、新技術、新方向而產生困惑,疏離的感覺。企業在探索生產及品質進步的過程更加曲折,除了技術設備的引進和吸收,我們不斷學習TQM(全面質量管理)、ISO、TPS、精益生產、六西格馬等。過程中亦有不少收益,更多的是無所適從,消化不良之感。而這一輪的工業4.0推動,如何避免概念炒作勝于實際效果?避免學來學去還是從人家那里山寨?真正自我原創性的務實性的理論和創新。大家都知道,這輪中國企業轉型就是5-8年時間,不能再把寶貴時間浪費在概念、口號、模仿之中,而最后還是一地雞毛。因此,理論界、學界的專家需要更多的思考,探索和創新,不要再重演悲劇。
思考5:在強調新技術的前景同時,要說明技術的局限性和界限。例如,一些企業的自動化雖有一定提升空間,但全面自動化是不可能的。部分高柔性批量有限的產品,或許直到該產業消失也不可能實現全自動化或機器人替代,最終還得靠人的靈活機動性生產。同理,大數據不可能全面取代分析決策。而某些產業不過份自動化和信息化反而是制造業中的一種智慧。
上頁 1 2 3 4 5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