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是德國提出的未來工業發展模式,通過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在工業4.0“機器換人”過程中,我們不禁要思考:數字化和工業4.0對企業員工提出了哪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如何塑造工業4.0背景下的培訓和教育體系?又有哪些學習媒介、學習資料和形式是滿足工業4.0要求的?在德國實施工業4.0時,中國對于工業4.0又需要怎樣的定義和需求?
若想要取得良好收效,需要所有相關方同時具備共同的意愿,全面深刻地“人才培養”話題進行探討,并通過社會合作伙伴、政策及科研層面共同采取應對措施。
人才稀缺,也是德國工業4.0自己給挖的一個坑。現在他們正在尋找填平它的方法。
一個企業,如果要全面數據化轉型,不外乎的目標是:提高生產靈活性;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及降低能耗。
數字化轉型的四大目標
對不起,此處沒有提到質量。質量是中國制造的心病,但卻是德國制造的空氣——無處不在無需提及。
企業在邁向工業4.0的道路上,對于培訓和教育領域,則需要精準定位。一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光影響生產型和加工型企業,也影響到設備、服務提供商、軟硬件提供商、系統和網絡專家以及基礎設施提供商。德國工業4.0 平臺小組指出,即使在教育領域,無論是職業教育與培訓、大學教育、企業培訓或者在崗學習的內容和實體,以及工具和傳授媒體,都將實現數字化并相互連接。
工業4.0培訓的緊張狀態領域
目前已有一系列方案在德國廣泛鋪開,例如嘗試將職業培訓和進修相融合;具有可調整的、開放式的教育方式。然而德國自己也意識到,僅通過職業培訓來滿足對于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是不夠的,在數字化的工作世界里,存在著更加基礎的需求,即:為各種資歷的員工開啟更多和更加多樣化的進修選項,包括在職培訓這種越來越重要的教育方式。
從中期來看,不太可能只將員工的一個小組或企業一個職能部門納入變革過程。“全員教育 無人例外”,成為一個“人人自教”的時代。
因為,變革過程,不可避免地將指新的商業模式和全面聯網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最大挑戰!因為不得不為所有不同資質員工,提供職業培訓和進修方案。而員工教育,與企業未來的變革,僅僅地綁在一條船上。
這些新的方向,只有人們在新的質量要求下,相互連接和參與才可能成功。將不同的要求和利益聚合在一起,并共同開發出塑造能力并不容易,更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這些因素包含就業保障、保護個人數據、企業交流之間的透明和坦誠等。簡言之:可靠的框架和信任是在企業當中進行這些流程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