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1日
※ 公司源于中科院,是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標桿。公司是國內智能制造行業龍頭,擁有國內最全的機器人產業鏈產品,受益國內機器人產業鏈需求旺盛,營業收入穩步增長,2017年收入24.55億元,2012~2017年CAGR為18.64%。近年來公司處于沉淀積累期,研發投入加大,新品儲備增多,國內渠道擴張明顯,全球布局日益顯現,隨著公司在沈陽渾南區的智慧園及在上海臨港的產業園陸續投入使用,公司未來有望厚積薄發,逐漸進入業績快速增長期。
※ 公司不斷向智能制造上位系統拓展,深度布局工業互聯網。為了促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國家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產業,利好政策頻頻落地,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需求旺盛,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工業機器人頭號市場,2017年產量達到13.1萬臺,同比增長68%,下游系統集成中汽車和3C行業需求最大,但是絕大部分的機器人市場被“四大家族”所壟斷,國產替代空間巨大。公司作為中國智能制造的行業龍頭有望充分受益工業互聯網的大爆發。公司2017年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型號已達到25種,7軸柔性協作機器人在3C行業實現應用,復合機器人成功應用在汽車、醫療等行業,通用型工業機器人在汽車高端應用領域成功替代國外同類型產品,公司機器人等智能制造相關項目的募投產能也將逐步釋放,未來產能無憂。公司在機器人等產品的基礎上,不斷向智能制造上位系統拓展,大力發展集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系統應用與物聯網、大數據的融合技術,開發新松MES通用平臺,和中興通訊戰略合作,公司第一批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推薦目錄。
※ 投資韓國新盛FA,全面進軍半導體和面板產業。國內對半導體與面板相關產業需求旺盛,但是國產自主過程仍較為緩慢,除了以京東方為首的面板產業開始逐步突破外,半導體產業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公司作為中科院控股企業,迎難而上,加快在半導體與面板等新興產業的戰略布局。2017年公司投資韓國新盛FA(工廠自動化),新盛FA為半導體和顯示器產業客戶提供自動化物流系統綜合解決方案,在全球范圍位居前五,目前已經進入京東方、華星光電供應鏈體系。公司有望充分整合原有潔凈機器人業務與韓國新盛FA在半導體和面板產業的客戶渠道,產業資源,不斷擴大半導體與面板領域的發展空間,未來有望沿著產業鏈進一步擴張。
※ 公司產品多點開花,項目碩果累累。2017年公司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深入開發,服務機器人的家寶系列產品進入量產階段,康復機器人進入示范應用階段;軍工方面,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軍民融合號召,借助原有特種機器人的市場優勢,將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推向國防領域;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連續中標地鐵、有軌電車項目,公司布局智能交通產品;開發 3D打印新技術和新材料,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
※ 盈利預測與評級:預計公司2018~2020年凈利潤分別為5.30、6.52、8.04億元,對應EPS分別為0.34、0.42、0.52元/股,對應PE分別為61、50、40X。維持公司“推薦”投資評級。
※ 風險提示:股東解禁減持風險,行業增長下滑風險。
1 秉承中科院基因,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標桿
1.1 公司背靠中科院,擁有國內最全的機器人產業鏈產品
公司成立于2000年,大股東是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新松之名源于中科院沈自所原所長,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院士。公司的機器人產品線涵蓋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潔凈(真空)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及智能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面向智能裝備、智能物流、智能工廠、智能交通等產業方向,是國內機器人產業的領導企業。公司為全球3000余家國際跨國企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已累計出口32個國家和地區,與“一帶一路”17個國家和地區有深切合作。
1.2 加速建設機器人產業園,新區逐漸投入使用
2017年以來,新松機器人先后與湘潭、上海、濰坊、沈陽、新鄉等地簽約多個產業園、產業基地。截至目前,新松機器人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寧波、青島、武漢、長春、西安、廣州、重慶等地設立28個子公司、產業基地、產業園,形成了以環珠三角、長三角及渤海經濟圈為依托的全國化產業布局。公司在沈陽渾南區的智慧園及在上海臨港的產業園陸續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公司站在新的起點,兩園的投入使用一方面為公司產能擴建、提升新一代機器人研發和產業化能力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對公司對接和服務全球具有深遠影響。
1.3 公司收入穩步增長,全球化布局日益顯現
公司營業收入近年來穩步提升,2017年公司收入24.55億元,同比增長20.73%,2012~2017年收入的CAGR為18.64%;2017年歸母凈利潤4.32億元,同比增長5.26%,2012~2017年的凈利潤CAGR為15.74%。公司近年來收入增速低于凈利潤增速,主要由于費用率增長較快,銷售費用率2017年較2016年+0.22pct,管理費用率2017年較2016年+1.05pct。公司近年來擴張明顯,不斷完善海內外布局。除沈陽、北京、上海、杭州、青島、寧波、香港等子公司外,設立天津、蘇州、武漢、重慶、西安、廣州六大區域中心,通過區域中心布局立體化的銷售與服務網絡。海外方面,公司已累計為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產品與服務。繼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后,在新加坡投資設立子公司,作為公司亞太區域的發展平臺,整合東南亞優質資源,正式開啟公司全球化發展戰略布局。
1.4 公司近年研發投入大,人員擴張明顯,厚積薄發
公司近年來不斷擴充實力,2017年公司員工4150人,同比增長約15%,其中以研發人員擴張尤為明顯,2017年公司研發人員2763人,同比增長16.87%,研發人員占比為66.58%,同比+1.13pct。研發投入也逐年加大,2017年研發投入金額1.64億元,同比增長65%,研發費用占比6.7%,同比+1.83pct。這幾年公司研發和人員投入明顯,市場渠道逐步拓展,新產品逐步推向市場,厲兵秣馬,未來隨著公司的盈利能力逐漸恢復,厚積薄發,有望逐漸迎來業績高速增長期。
2 智能制造行業龍頭,深度布局工業互聯網
2.1 利好政策相繼落地,工業互聯網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關鍵
工業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型產業,是我國發展智能制造的關鍵基礎設施。其本質是在實現機器、原材料、控制系統、產品以及人之間全面互連的基礎上,通過數據流動和分析,達到工業的智能化變革,形成新型業態和應用模式
政策利好頻頻落地,開啟工業互聯網建設元年。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工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長期發展思路,同時為產業融合提供頂層文件支持。2018年2月,經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審議,決定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下設立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小組,由工信部部長苗圩任組長。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小組的設立將有力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
2.2 智能裝備企業有望受益工業互聯網大爆發
工業互聯網包含了制造業生產中信息的互通互聯,整個工業互聯網架構層次包含云平臺層,ERP層、MES層,通信層,工業控制層和設備執行層等。
(1)云層:以公有云為主,目前主流提供云的企業有華為、騰訊和阿里等等。
(2)ERP層:主要是企業內部資源的應用,包括企業管理、產品開發等軟件系統。
(3)MES層:MES層是企業管理制造和產品生命周期的交叉點,負責具體的制造執行過程,工單生成和車間任務分配等。
(4)通信層:通信層是負責對工廠內部設備之間互聯的重要設備,主要的硬件設備包括工業以太網、現場總線、交換機及無線網絡系統。
(5)工業控制層:主要由SCADA、PLC和DCS構成,還包括人機交互界面(HMI),實現對底層設備實施邏輯控制和數據采集。
(6)設備執行層,主要包括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床、伺服系統傳感器等,都是最終的執行機構。
在整個工業互聯網體系中,既有硬件設備,也有軟件系統,每個層次都有網絡設備、網絡連接方式、服務器和數據庫,可以形成獨立的感知、決策行動,層與層之間的通訊方式也不盡相同。智能裝備的企業主要分布在設備執行層和做自動化的系統集成行業,他們對制造業的工藝流程有清晰的了解,是制造業最底層生產數據的獲取方,掌握了數據的流量入口。
2.3 智能制造需求旺盛,工業機器人進口替代空間大
中國市場已經連續五年成為全球頭號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2016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8.7萬臺,同比增長約27%,2010~2016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CAGR高達32%。自2013年以來,中國就已成為工業機器人最大的需求市場,銷量遠超過其他國家,2016年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分別為1787、20039、31404、38586臺,遠低于中國市場的銷量。
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占據了中國主要市場,進口替代空間巨大。從價值份額來看,“四大家族”日本發那科、安川、庫卡、瑞典ABB占據工業機器人市場價值份額合計近60%,其他外資合資品牌瓜分了約35%的份額,國內自主品牌機器人只占據不到10%的份額。從銷售臺數份額來看,國產自主品牌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比30%左右,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受益下游快速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2017年需求旺盛。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產量達13.1萬臺,同比增長68%。下游系統集成行業也增長迅速,其中汽車和3C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最為旺盛。在適齡工作人口下降,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增加的大環境下,自動化改造可以有效替代人工,提高生產效率,加速中國制造業升級轉型。
2.4 機器人和系統集成行業龍頭,打造工業互聯網生態圈
公司打造集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系統應用與物聯網、大數據融合的生態圈,目前數字化工廠擴展迅速,樹立多個行業應用典范。
工業機器人產品覆蓋廣泛,未來產能無憂。2017年,公司的通用工業機器人已達到25種型號,工業機器人可以實現焊接、切割、磨拋等18大類智能應用,成功應用在汽車、工程機械、3C、半導體與面板、五金衛浴、船舶制造等行業,并在汽車高端制造應用領域實現批量替代國外同類產品的新突破。
公司2015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30億元,主要用于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數字化工廠等擴產項目,其中工業機器人項目完全達產后具備年產各類工業機器人10000臺套的生產能力,特種機器人項目完全達產后,具備年產各類特種機器人2000臺套的生產能力。現在募投項目正逐步投產,工業機器人未來產能無憂。
“協作”系列機器人新品疊出。協作機器人是指可以在協作區域內與人直接進行交互的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不再是一種自動化產品,而是和人類并肩工作的伙伴。協作機器人小型輕量化,而且較傳統工業機器人相比價格更低,目前國際上比較知名的公司有丹麥UR ROBOT,美國RethinkRobotics,還有“四大家族”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協作機器人。
公司的7軸柔性協作機器人負載量從3~20KG,并在3C行業實現應用;復合機器人成功應用在汽車、醫療等領域,成為國際首批實現批量化市場應用的產品,2017年公司還推出超精準模塊化、輕量化的復合機器人、移動雙臂協作機器人等新產品。此外,公司依托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厚積累,面向復雜地形偵查、巡檢,山地運輸等需求,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四足機器人“大狗”樣機。
移動機器人進軍新能源行業,物流自動化切入天貓。2017年公司的移動機器人產品積極進軍新能源、家電等新市場,為CATL生產設計了國內首創高精度生產對接系統,并獲得鋰電池市場的持續訂單,同時為國內知名的新能源汽車廠商提供汽車底盤合裝系統解決方案。此外,公司成功將激光導航AGV和慣性導航AGV復合使用在同一作業環境,實現在家電行業的首次應用。公司研發的單車自有路線規劃,多車系統組合聯動的移動機器人亮相平昌冬奧會閉幕式,成為國家高科技元素的代表。在基于移動機器人的智能物流領域,公司除了保持在汽車、電力、煙草、地鐵等行業的市場優勢,積極開拓電子商務、印刷、衛浴、半導體、汽車零部件等新市場領域。公司為天貓嘉興菜鳥打造第一條智能物流系統,為九牧打造衛浴行業智能物流標桿項目,與米其林、華域三電等知名企業合作,持續擴大公司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
機器人和系統集成行業領導者,持續加碼工業互聯網。公司是機器人和系統集成行業的龍頭,從收入體量來看,公司2016年收入為20.33億元,穩居市場第一。公司立足自身硬件優勢,逐漸向上位系統進行滲透,持續加碼工業互聯網產業。搭建工業機器人智能軟件開發平臺解決了工業機器人通用化平臺問題,成功開發新松MES通用平臺,可針對不同行業客戶需求進行二次開發。與中興通訊展開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智能制造與5G通信網絡的融合與發展。
第一批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推薦目錄,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數字化工廠業務開拓全新應用市場。公司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主要以智能制造為核心,開展新型智能制造裝備及信息化智能軟件的研發,推動智能制造模塊化、標準化。公司的數字化工廠業務覆蓋汽車與零部件、工程機械、新能源汽車、鋰電池、3C、核燃料等多個領域,且核心大客戶合同占比持續提升。2017年,公司進一步延伸汽車零部件業務鏈,除在汽車發動機、變速箱、離合器、門鎖、天窗等應用以外,打造國內首條汽車儀表盤系統解決方案。公司成功入選工信部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薦目錄》,與中興通訊合作的數字化工廠項目,與孚能科技首創的軟包鋰電池化成分容數字化工廠項目均入選工信部2017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與中國天楹合作的數字化工廠項目被工信部評為“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示范單位候選項目。
3 收購新盛 FA,強勢切入半導體和面板行業
3.1 半導體和面板行業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心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處于缺芯少屏的狀態,而3C產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防現代化建設、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等各個領域都離不開半導體和面板。
顯示面板率先實現突破,國內設備廠商有望充分受益面板產能擴張周期。大尺寸方面,據WitsView最新統計數據,2017 年中國大陸將正式超越韓國,成為大尺寸面板供給面積最大的地區。2017 年中國大陸在全球大尺寸的面板供給率達 35.7%居冠,其次為中國臺灣的 29.8%,韓國則下降至28.8% 位居第三。小尺寸方面,國內廠商也奮起直追。2017年上半年全球約9.4億偏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中,京東方一家就占1.6億片,深天馬8000萬片,均居于全球前五。
從已公告在建和擬建面板廠投資計劃來看,2017年-2019年國內將有17條面板線投產,總投資規模5711億元,均為高世代線或OLED面板廠。其中京東方一家就有五條面板線投產,總投資規模近2000億元。隨著在建和擬建面板廠陸續量產,全球顯示面板產能將進一步向中國大陸集中,我國的設備廠商有望充分受益面板產能擴張周期。
半導體產業尚未實現突破,國家大力扶持,產業正處風口。2016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3389億美元,同比增長1.12%,其中中國區銷售額為1075億美元,同比增長9.03%,占全球市場的31.72%,中國已經是半導體最大的需求市場。但是中國的半導體產品絕大部分依靠進口,以半導體中價值量最大的集成電路為例,2016年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規模接近12000億元,而國內產業銷售額僅為4335億元,自給率不足40%。
目前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幾乎被英特爾、三星、高通等企業把控,全球前 20 的半導體企業中沒有一家在中國大陸地區。
為了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半導體自主研發生產,2000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多項支持產業發展的文件,其中包括《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尤其是2014年6月發布的《國家集成電路發展推進綱要》,綱要明確提出產業發展目標:中國集成電路產業2030年前躋身全球領先陣營,在IC制造領域也提出在2020年實現16/14納米規?;慨a目標。自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后,部分地方政府先后推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以支持當地的IC產業發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7-2022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的統計,目前除了北、上、深一線城市,各省市均有規模不等的集成電路投資基金,總計規模超過3400億元,如果加上民間資金很可能已經超過4000億元規模。
3.2 收購新盛 FA,未來有望沿著半導體和面板產業鏈進一步延伸
公司背靠中科院,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直以來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發工作。公司作為中科院控股的上市公司,也當仁不讓地承擔起科技創新的重任。
2017年公司的潔凈機器人系列產品成功進入顯示面板領域。①公司成功開發FPD基板專用機器人及FPD行業自動化立體倉庫的搬運裝備,滿足高度自動化、無人化、潔凈化、可靠性的要求,打破FPD行業對國外設備的高度依賴。②公司真空大負載機器人憑借高真空度,運行平穩,高可靠性等特點大批量應用到MOCVD產業,公司成為全球美國以外唯一能供應此類機器人的企業,解決國內LED產業中重要核心供應鏈問題。③公司成功研發的8英寸潔凈傳輸平臺、雙臂大氣機器人得到市場批量應用,并與國內光刻機企業聯合開發高精度大氣機器人。
2018年1月新松的參股公司沈陽新松投資收購韓國SHINSUNG(新盛)分立的以工廠自動化業務(FA業務)設立的公司80%的股權。新盛的FA事業部門是專業化的綜合物流自動化部門,為半導體和顯示器企業提供AMHS(Automated Material HandlingSystem) 自動化物流系統綜合解決方案。隨著半導體和顯示器市場的高速增長,FA正把事業領域擴大到制造工藝中的輸送物流和自動化倉庫、物流中心等倉儲物流。自動化事業部生產Stocker System、OHCV、Conveyor、Lifter、OHT、RGV、AGV、AS/RS、Sorter等整套的自動化設備,根據客戶的需求實現性能優化。
新盛在半導體與面板領域享譽盛名,在全球范圍位居前五,新盛在半導體和面板自動化發達的韓國位居前三,是行業內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代表性企業。新盛FA 2017年營業收入250,464萬元人民幣,EBITDA 3,048萬元人民幣。根據韓媒Digital Times報導,新盛FA在2016年供應京東方約997億韓元的工程自動化設備。
公司有望將新盛和公司原有在半導體行業的渠道和技術資源充分整合,擴大在半導體與面板領域的市場影響力,共同開拓中國市場,未來公司有望沿著半導體產業鏈做進一步拓展。
4 公司產品多點開花,項目碩果累累
4.1 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服務機器人發展后勁十足
公司于2017年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深入開發,聚焦基于語音和視覺等多模態信息融合的機器人人機交互技術,以及機器人的環境感知認知技術。①公司基于本地私有云語音交互系統平臺,進一步開發出面向餐飲、政務等垂直領域的智能語音對話系統,并進行市場推廣。②在人機交互方面,通過融合語音喚醒、全向聲源定位等視覺技術,進一步提高人機交互的功能性和用戶體驗;③在環境感知認知方面,開拓了基于無線技術和視覺技術的室內定位導航的研究開發方向,且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公司的服務機器人產品已經在商場、超市等場合應用,2017年產品成功銷往馬來西亞、新加坡、阿聯酋等多個國家。公司研發的家寶系列服務機器人也正在進行量產工作。在康復機器人方面,下肢康復機器人、床椅一體化機器人、行走輔助、站立訓練康復機器人等陸續進入示范應用階段。
4.2 借軍民融合東風,拓展國防領域市場
2017年公司特種機器人批量應用產品逐步增加,實現批產的有4項產品,處于研發階段的有6項產品。公司積極響應軍民融合的號召,拓展國防領域市場,一方面加大投入研發特種機器人與裝備,另一方面借助特種機器人的市場優勢將公司的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業務推向國防領域。
4.3 軌交項目連續中標,布局智能交通產品
2017年,公司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持續發力,先后中標沈陽地鐵九號線綜合監控系統集成項目與自動售檢票項目、三亞有軌電車示范線智能控制系統與自動售檢票系統,承接沈陽市南北快速干道綜合管廊工程設備安裝工程及沈陽市南北快速干道工程電氣安裝工程。公司同時在“新交通”領域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應用于公共交通領域,將公共交通帶入移動支付、大數據分析、云計算時代。
4.4 創新 3D 打印技術,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
2017年,公司開發出3D打印創新技術,研發的鈦合金絲激光3D打印技術,相比采用鈦合金粉末成型,性能提升10%,原材料利用率提高30%,為航空領域結構件制造提供支持;公司研發桌面級金屬選區熔化3D打印機,售價僅是通用型金屬3D打印機的1/2,價格與應用優勢將進一步提高市場擴張力;公司開發高性能非金屬PEEK材料的3D打印新工藝,為醫療骨科快速成型領域的應用推廣奠定基礎;公司研制的機器人激光增材修復系統,主要應用于模具、大型轉子等金屬零部件的現場維修,大幅提升修復的質量和效率。
文章來源
本報告摘自2018年4月1日已發布的《工業互聯網龍頭,全面進軍半導體和面板產業——智能制造系列深度報告之二》
呂娟 執業證書編號:S1220517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