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但以光伏為代表的國內太陽能行業卻一度險些跌入末日。
“我在4美元的時候買了尚德電力,80美元時認為它會漲到200美元,最后在1美元清倉。”這是2012年9月一位投資者告訴記者的真實投資經歷。當行業被“高科技、新能源”概念化時,200美元的股價也不為過,當“高負債、嚴重過剩”成為第一印象時,連1美元的股價都吸引不了資本的興趣。
否極泰來,2012年9月后,陷入谷底的光伏行業大有逆轉之勢。首先,高層以“特事特辦”原則推出一系列重磅政策予以扶持,高層會議多次提到在2013年培育一批新的消費增長點中,太陽能產業名列其中;其次,作為新能源業的代表,太陽能行業又是目前我國發展相對成熟、技術相對先進的行業,也被視作培養我國在國際上有自主競爭力的戰略新興產業的切入口;最后,大浪淘沙,在發展與競爭中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從而鑄就在國際上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優質新能源企業。
多重有利因素令市場和投資者信心重聚,龍頭企業訂單明顯回暖,美股中概光伏指數近一個月來累計漲幅更是超過70%,港股光伏龍頭股股價均已翻倍。
借“城鎮化東風”政府啟動內需市場
政府祭出連環政策啟動國內市場,推出一攬子并網、補貼配套政策,敞開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強制光伏發電并網,鼓勵民間、個人投資光伏電站建設。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在許多場合多次強調:“讓他們(歐美)反去吧,只要國內政策做得及時到位,快速充分打開國內市場,就足以吸收過剩的產能,把原本在海外的產能充分吸收。”
這里,光伏行業龍頭企業尚德電力半年來的訂單情況或許更有說服力。尚德電力2012年9月好幾條生產線都停產,企業可說處于“水深火熱”。“接不到訂單不派活,繼而減薪。”尚德一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冬天來臨,行業卻感受到了政策“一把火”的威力。就尚德情況而言,訂單明顯增多,“其他幾大光伏企業則基本接近滿產。”
在去年8月份走訪尚德時,幾條生產線幾乎都處于停工狀態,門衛對記者也是閃閃躲躲,不愿意談論員工的不滿情緒。在最近與尚德員工的接觸中,員工精神狀態完全兩樣。“又有加班趕訂單的現象出現了。今年過節,公司總部、各地工廠都發了兩箱紅富士。不發別的,就發紅富士,寓意來年紅紅火火!”尚德一位一線員工告訴記者。
“在國家大力推動‘光伏外援’的政策下,尚德一連接了好幾單‘非主流’訂單。原先最大的歐美客戶對中國關門后,非洲成為最具潛力的市場。去年12月以來,公司接到南非兩個光伏電站提供約100兆瓦的太陽能組件訂單,成為以色列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提供商,另外與意大利知名太陽能項目開發商簽訂了25兆瓦的光伏組件供應合同。”一位熟悉尚德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尚德的復蘇不完全是一場自我修復的過程,大多依靠外力。這股外力就是政策支持。2012年底,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到江南調研光伏行業,圈定的三家企業中就有無錫尚德。
據悉,此次政策制定也被外界認為最貼近市場。北京首位遞交個人分布式并網的業主在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訴求一一兌現感到十分欣慰,“國網在為我做接入時,最初表示要收取1.7萬元的各種費用,最后在各方協調下費用基本減免。”他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今后分布式上網的一個成熟樣本。
“系列政策總體歸納起來就是:擴容、補貼。擴容在于吸收過剩產能,但政策最關鍵的還是在于‘錢’,就是補貼。”廈門大學能源研究所主任林伯強的點評很直白:“沒錢寸步難行!”
一名光伏行業業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光伏行業擴容、補貼政策還停留在解決行業本身問題。若從長遠的戰略眼光來看,光伏行業將從擴大內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汲取更多動力,把節能與消費相結合——啟動太陽能產品下鄉,啟動家庭自給式太陽能產品的應用,真正激發出市場潛力。
國泰君安的一份投資報告指出,建筑光伏工程市場2013年將達6GW左右,增速將達到200%以上,將出現600億的大市場,工商業平價以后,市場空間將更為廣闊,建筑光伏工程商有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