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面對新的制造業產業升級形勢,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總體戰略,即工業發展路線圖,在“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基礎上,制定并實施國家層面的“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綱要”,打造以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工業升級版。
中國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是極不平衡。目前,航空、航天、鋼鐵、石化、
機床、
汽車、集成電路領域的大中型企業,在數字化設計、自動化及智能化裝備(生產線)、生產加工的數字控制、企業信息管理方面都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水平,而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在設計環節CAD技術應用具有一定基礎,而在自動化及智能化裝備(生產線)、生產加工的數字控制、企業信息管理方面基礎較為薄弱。中國工業發展是多層次性:客觀地說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東部沿海的一些省市的工業發展水平已經總體上達到了工業2.5時代,甚至少數省市已經接近工業3.0時代,但為數尚多的中西部地區甚至還沒有達到工業2.0的發展水平。
就目前國內整體制造業格局并非全部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的改造。每個行業由于具備行業現在企業都在講工業4.0的概念,設備的自動化只是其中之一,還包括生產的透明化,訂單、產品開發、生產、物流配送的狀態在信息系統中有所反映,以及物流智能化,按生產指定信息,管理移動化,能夠實現異地監測管理,以及基于大數據來進行決策。目前國內家電、汽車、油田在邁進工業4.0進程中頗為積極,但是由于每個行業都具備行業特性,在規劃智能工廠生產,還需有的放矢。
家電制造業:構建信息化平臺,實現精益化生產
目前,家電企業加快了在自動化改造上的節奏,并積極投入。海爾投產了沈陽冰箱、鄭州空調、青島熱水器、佛山洗衣機四個互聯工廠,海信科龍布局智能制造基地,格蘭仕繼去年改造了微波爐生產基地后,今年還將引入洗衣機自動化生產線,TCL計劃把華星光電智能化生產的模式復制到彩電、手機等旗下其他業務,美的空調今年在自動化的投入就達到近10億,未來五年共投入50億。
家電制造企業現在所作只是向智能制造轉型的第一步,接下來對信息化系統的搭建將更為考驗。目前,家電企業制作生產走向定制化。未來,消費者的需求能夠直接傳遞到工廠,進行定制化生產,消費者可以通過個人智能終端隨時了解自己訂單完成的進度……這一切并不會很遠。
然而,我國企業推行精益化生產方式是一個較為重大的策略改革,需要結合企業實際制定具有企業特色的精益化生產方案。但是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我國企業外部資源利用低,在與供應商的合作上也未能形成共識,依然沿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選擇供應商時也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對于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講是極其不利的。精益化生產中的自動化技術只有與企業的改制、改組、改造緊密結合。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而類似家電制造業行業,要實現智能工廠模式生產最大的攔路虎是構建信息化平臺,實現精益化生產。
汽車行業:研發能力弱
汽車是工業
機器人應用最廣泛領域。從全球范圍看,汽車工業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根據IFR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3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