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據工業機器人數據統計,在全球范圍內,生產線自動化水平懸殊。在每一萬個工人對應工業機器人數量上,全球平均水平為58個,韓國達到396個,日本332個,而中國僅有23個。面對潛力巨大的市場,于1987年成立的擁有25年上千種應用經驗的Manz公司,以本土化立足中國,憑借自動化、激光工藝、真空鍍膜、電極印刷、測試與檢測及化學濕制程七大核心技術,成為中國企業自動化生產設備解決方案優質服務商。面向蓬勃發展的電子裝置市場,更是推出了Light Assembly自動化裝配平臺。在《中國制造2025》公布之年,中國自動化網有幸采訪到MANZ亞智科技顯示器事業群副總經理趙徐中、MANZ亞智科技顯示器事業群資深經理朱德銘,來一解Light Assembly的技術優勢。
《中國自動化網》:作為自動化生產設備解決方案專業服務商,Manz公司對于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怎么看?
MANZ亞智科技顯示器事業群副總經理趙徐中(以下簡稱趙總):Manz公司在自動化方向的發展,主要圍繞我們的最新產品Light Assembly。Manz公司就是靠自動化起家的,我們的創始人Dieter Manz原本是IBM自動化部門軟件工程師。那時IBM決定取締在德國的自動化部門,Manz先生就籌集了一些資金把這個部門保留下來,由他本人負責,慢慢地就有了Manz集團。
針對中國市場,我們的策略定位是從技術出發,實現本地化。客戶和市場在哪里,我們就到哪里去。尤其對于自動化而言,中國無疑是我們最大的市場,我們在蘇州建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基地。Manz今年在內地的發展很好,尤其是自動化領域。另外,我們也發展醫療產業等新領域,還有一些特殊應用。
對自動化生產設備解決方案服務商而言,除了產品品質服務,售后服務和產品貨期等增值服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Manz亞智科技把銷售團隊和服務團隊本地化。在國內,我們的售后服務團隊有將近300人,亞洲約有500人。這是我們重要的策略,不僅是在技術上跟客戶站在一起,我們的生產基地、銷售團隊、服務團隊也和客戶在一起。
《中國自動化網》:確實,本土化運營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共識,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但也面臨著諸多階段性問題,比如用工成本、技術革新、質量保障等。那么,Manz公司會推出怎樣的解決方案?
“趙總”:Manz發展出一套模塊化的自動化組裝線Light Assembly,每一件即是一個模塊,可根據客戶需求和工藝復雜度,逐漸加上需要的工藝。每一個工藝通常有一臺機器人自動完成操作。有些環節沒有機器人,即表示需要工人操作,目前還沒辦法讓機器人代勞所有操作。
在這條組裝線上,我們把進來、輸出、制程工藝、傳送等全部環節全都實現模組化。此外,我們都會考慮目前市面上的所有機器來進行配備,以配合客戶的需求。比如,針對移動零件時是需要水平移動,還是需要旋轉,我們會考慮不同類型的機械臂。我們也可以給客戶提供特殊的定制處理,例如,零件很小,或要求零件不能有劃傷,或零件表面有液體不能旋轉時,要在抓取步驟做特殊處理。
《中國自動化網》:這樣模塊化的自動化組裝線有什么獨特的優勢?
“趙總”:首先,確保開發時間短,而且加快了建造速度。此外,我們在蘇州組裝,符合國內講究速度的需求。當然價格也很重要,因此,為了降低成本,我們在東歐組裝或者中國組裝,從而就近服務客戶。我們高度集成的解決方案有助于成本有效降低。在研發方面,Manz亞智科技在德國以研發為主,研發團隊約有500人,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推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Manz自動化技術諸多的應用,其中涵蓋的技術領域包含自動化、激光工藝、真空鍍膜、電極印刷、測試與檢測及化學濕制程。這七大核心技術在Manz顯示器事業群主要是面向高端精密的電子元件組裝,比如手機、可穿戴式設備。
《中國自動化網》:也就是說,在高度集成中,通過模塊化的操作模式,可以在生產線局部迅速作出調整,以適應生產的需要,包括滿足生產效率和質量要求,甚至是完成生產線的迅速轉移。能否舉例說明一下?
“趙總”:目前,我們在國內和一家最大的手機制造廠有合作,配合自動化部分。但實際上,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品牌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線自動化。要做到全線自動化的挑戰在于供應鏈上,比如做自動化中最簡單的鎖螺絲,我們給美國一家大型平板廠商做鎖螺絲自動化。筆記本電腦背面外部有8顆螺絲,內側有34顆,共42顆;以前是人工組裝,取一顆螺絲放到位置上用機器鎖好,大概需要4個人做半小時,后來全部自動化,自動取件,自動鎖螺絲,僅需約5分鐘。
《中國自動化網》:按照模塊化的思路,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客戶有什么需求,Manz都可以集成相應的方案?
“趙總”:是的。有的需求復雜度比較高,需要投入的資源較多,技術程度更高,在這種高端精密的領域,我們更有競爭力,也因此是比較專注的部分。有些難度相對比較低的應用,就簡單地從一處搬到另一處。國內很多廠商都能做,只要有一個機器手臂和一個簡單的軟件就行。我們就不再去競爭,只需要去跟他們配合。
在集成方面,我們現在的供應鏈主要來自大陸和臺灣,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來自德國。其他比較標準化的方面我們則與國內廠商合作。我們的優勢在于模組化,靈活快速,符合國內客戶的需求,而且大量使用高端運算、高端精密的零件。
《中國自動化網》:從現在的應用情況來看,Manz產品的重點應用領域是哪呢?
MANZ亞智科技顯示器事業群資深經理朱德銘(以下簡稱朱經理):高端、高精密的電子產品行業,主要面向幾個比較大的國內品牌和一些在國內有生產基地的國外品牌。這些大品牌就是3C主導,他們旗下都有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或一些小型家電。雖然Manz目前沒有小型家電組裝的案例,但如果它們搭載物聯網家電出來,也會成為我們的目標。目前在國內主要以電子產品、3C產品為主。
《中國自動化網》:所以,Manz的推出也主要面向電子裝置市場,但是電子組件相對而言是一些簡單的工作,需要做這樣的改造嗎?
朱經理:其實不然。比如筆記本電腦就非常復雜;智能手機制造尚未有人敢真正自動化,所以更復雜。首先,智能手機里面的零件很小,對精度、位置精度的要求特別高;另外,空間小,所以機器人不能自如地轉動,因此難度就更高了。要人工安裝當然可以,只是效率不高,錯誤率高,消耗時間多,成本也高,還有缺工的問題。企業現在就面臨這樣的問題。
Manz的市場定位是比較高端的產品。比如,筆記本電腦的組裝,筆記本電腦的賣價一部分來自于使用者的舒適度,包括鍵盤完全平整,或是按鍵與旁邊有較大的落差,使用者是可以感受到的。當你在用高端筆記本時,你可以發現鍵盤非常平整,在按鍵與旁邊機殼間幾乎沒有縫隙。這是決定產品價值的細節,也是我們公司的價值所在。Manz給客戶創新,幫客戶提升產品質量,在細節處取勝。
《中國自動化網》:今年是國家推出《中國制造2015》的第一年,您認為智能化在國內的普及度是怎樣的?
朱經理:從數據來看,智能化的普及程度還不算高。但是,去年到今年國內增加了400家做各種機器人或自動化的公司,每家的重點關注不同。所以總體而言,這仍是一個很火的題目,有錢的公司找到技術團隊都參與進來。所以以現有的發展速度,我認為未來幾年仍會高速成長。只是可能成長到某一階段就會面臨淘汰的風險;有些企業“體質”不好,或技術能力不佳,則會被淘汰。
另外,我了解到有幾家大顯示器企業也主動開始這一領域的發展,其成功率很高;我們也同他們有合作,我認為他們很快就會發展起來。他們是以顯示屏開始,但將來會跨入半導體。電子組件在國內我認為是剛起步。
《中國自動化網》:所以,這是現狀,也是機遇所在。對于未來,對于“工業4.0”,您怎么看?
朱經理:工業4.0最大的含義是每個制程上的動作、結果全部可以數據化,通過互聯網傳送到云端,比對原來設計好的條件在云端重新計算。計算結果可以自動反饋給制程工藝,自動做優化調整。我們現在做的是發現產品的缺陷,通過監測、檢查發現產品的問題,然后通知工程師做機臺的調整。這些目前靠人工完成,但是未來的工業4.0全部是自動化,而且短時間內就能自動反饋。
編后語:工業4.0的前景是美好的,要實現這個前景,中國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全球制造業不甚景氣,中國企業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企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誰能在這個過程中率先完成自動化改造,變挑戰為機遇,無疑將是決定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突破點。Manz公司模塊化的自動化組裝線,無疑將為中國企業,尤其是電子裝置生產帶來全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