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搞自動駕駛,要遠比國外更難。
雖然同樣是
傳感器感知道路狀況傳感車載電腦,車載電腦進行運算控制車輛行進,但不同的道路環境和道路復雜狀況,對于自動駕駛的難度是完全不同的。
最理想的自動駕駛環境,是單一封閉道路,沒有其他
交通參與者的情況,類似于火車或者地鐵。但要是開放的道路環境,道路的標識也不夠清晰,再加上行人、動物等交通參與者,自動駕駛要想真正落地就非常難了。
上周2017 中國智能
汽車大賽(CIVC)無人駕駛組賽事后,一位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測試方案參與制定者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候說,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測試方案實際上從2016年就已經開始研究,目前整體框架已形成,這個方案已在公安部、工信部、交通部之間輪轉進行審批,預計在明年某個時間點會推出。
而就在今天,北京交通委正式印發了《北京市關于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作為中國第一個自動駕駛車管理規范,正式給北京地區的自動駕駛路試做了規定。
測試指導意見分為總體意見和細則兩個部分。管理方第一次對自動駕駛給出了規范的定義:
自動駕駛功能是指自動駕駛車輛上,不需要測試駕駛員執行物理性駕駛操作的情況下,能夠對車輛行駛任務進行指導與決策,并代替測試駕駛員操控行為使車輛完成安全行駛的功能。自動駕駛功能包括自動行駛功能、自動變速功能、自動剎車功能、自動監視周圍環境功能、自動變道功能、自動轉向功能、自動信號提醒功能、網聯式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等。
自動駕駛系統是指能在某一時段執行自動駕駛功能的系統。機動車輛僅含以下機動車輔助類自動化系統不屬于自動駕駛系統:主動安全輔助系統、電子盲點輔助系統、防撞系統、緊急制動系統、停車輔助系統、自適應巡航系統、車道保持輔助系統、車道偏離報警系統、交通堵塞排隊援助系統等。
這也就明確了,全自動駕駛的測試才需要根據規定進行申請。
除了自動駕駛定義。指導意見還給出了一些企業想要測試無人駕駛車必須要做到的幾點規范。
首先每輛車必須在駕駛座上配備測試員,不能搭乘無關人員。出現事故后,按照交管規定處理,需要由測試員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其次測試車輛需要申請專用的測試牌照并張貼,并需要先通過封閉場地的測試才能進行公開道路測試。每臺測試車需要購買不低于500萬的交通事故責任保險。
另外按照規定,申請自動駕駛的主體必須是中國境內的公司,每家公司最多申請 5 臺車,測試資質向第三方監管機構申請,測試數據要定期上傳。
上述這些都是比較基礎的規定。比起這些更有趣的,是監管部門如何定義中國的道路交通環境,因為道路狀況對于自動駕駛測試來說至關重要。
在規定細則中,監管部門提供了一份自動駕駛測試表,用 6 種天氣,4 個道路場景,28 個詳細場景對中國道路模式進行了概括。基本可以理解為,如果這些場景都能做好,就是北京管理部分認定的比較不錯的自動駕駛車,可以應付北京道路的自動駕駛。
6 種天氣情況包括:白天、夜晚、雨天、霧環境、風(風速 30mph)、雪。四種道路環境分別為:高速公路模擬場景、城市測試環境、無標線道路和特定道路場景,用 28 個詳細的道路場景幾乎覆蓋了無人車可能遇到的中國特色路況。
期待看看有哪些北京公司會申請自動駕駛路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