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已進入“兩會時間”。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佛山如何開好局?今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走過40年,開啟新征程,佛山如何賦予制造業新的生命力,為中國制造創新發展探索新路徑?
今日起,南方+推出“高端訪談·獻策佛山”系列報道,對話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張燕生、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鐵等8位權威專家,為佛山制造創新發展建言獻策,敬請垂注。
“佛山企業可以在個性化生產方面‘做文章’,通過運用‘互聯網+’智能制造實現大批量定制生產,在規模化生產的同時,滿足市場的個性化需求。”近日,在佛山舉行的2018中國制造論壇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建言佛山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當前,佛山提出了要加快智能制造技術和裝備在傳統產業領域的應用,擴大優質供給,積極培育新動能。對此,朱森第認為,目前佛山制造存在產品附加值相對偏低的問題,要擴大優質供給,可通過工藝改進來降低制造成本,以大批量定制生產來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專家簡介
朱森第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參加了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等重大咨詢項目以及《中國制造2025》方案的起草工作。
■精彩觀點
●傳統制造業如何進行升級?關鍵就是增加制造環節附加值,降低成本,提高品質,通過制造工藝的改革、制造方式的組織、制造裝備的智能化解決,以大批量定制生產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智能制造可以降低部分成本,但要系統走向智能化也意味著需投入大量成本,如果無法投入大成本進行技術改造,企業也可尋找當前生產中成本最高的環節,通過原材料的替代、工藝的改進等多種手段降低成本,使得生產制造過程既能保證增量,又能減少投入。
●佛山有大量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也要有全球視野,不能滿足于小富即安,而應向做全世界的“隱形冠軍”這一目標邁進。一是樹立全球視野,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力爭成為全世界企業的供應商;另一方面,通過現有的機構、平臺,以及國內資源幫助企業邁向世界。
佛山制造業具有全國性樣本意義
南方日報:你曾經提出,佛山能為“中國制造2025”的有效實施提供路標,在你看來,為何佛山值得作為樣本進行研究?
朱森第:在確定佛山作為樣本前,我們選取了寧波、蘇州、無錫、青島、保定、洛陽、株洲、襄陽、蕪湖、泉州與佛山做一些對比,從而有了以佛山為“中國制造2025樣本”進行研究的合理選擇。
從系列數據對比來看,我們得出以下結論:佛山是11座城市中面積最小的,GDP排在11市中排第四,工業總產值排第二;2016年,佛山三次產業的占比為1.7:59.2:39.1,二產占比在11市中為最高;再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例,佛山在11市中同樣最高。工業是第二產業的主要部分,而制造業又是工業的主體,從這三組數據可以看出佛山制造業對佛山經濟的重要性,也可以說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縮影。
此外,佛山市經濟發展的效率和效益在各市中名列前茅。人均GDP在11市中位列第三,由于面積最小,單位GDP則位居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1市中排第四,中國馳名商標數量在11市中排第一,高過青島、泉州。
佛山與其他10座城市相比,存在明顯差距的有兩方面,一是工業增加值率偏低,在11市中僅居第八。二是R&D經費在GDP中的占比,與近幾年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的寧波、蘇州、無錫、青島、蕪湖相比還有差距,從側面表明了佛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南方日報:從這些對比中,可以看到哪些問題?
朱森第:一般來說,制造環節中所創造的價值越高,工業增加值越高,反之則越低。佛山的工業增加率為何偏低?很多佛山企業聚焦于加工、組裝等制造環節,由于自動化技術的普及,大量利潤空間被擠壓,加工和組裝環節創造的價值更低。
通過這一指標,我們需要反思,佛山制造中有多少企業是通過自主創新、產品更新、工藝的改革來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增加產品附加值有兩種方式,一是把制造過程中的成本降低,那么在售價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創造的附加價值就高;第二是通過創新,在生產環節中創造更多附加值。
可在個性化生產方面“做文章”
南方日報:智能制造是佛山的主攻方向,你認為智能制造能否破解產業的低附加值問題?
朱森第:智能制造是增加產品附加值的一個手段。所謂智能制造就是生產系統能自行組織生產,無需更多人工干預。在生產過程中,工人只要輸入相應的數據及指令,生產系統即可自行生產。
智能制造可以降低部分成本,但要系統走向智能化也意味著需投入大量的管理、技術和設備資產成本。有投入就必然涉及到回收率問題,投入高回收率低、效益跟不上投資,反而會將企業拖垮。
對于佛山中小企業來說,如果無法投入大成本進行技術改造,企業也可尋找當前生產中成本最高的環節,通過原材料替代、工藝的改進等多種手段降低成本,使得生產制造過程既能保證增量,又能減少投入。智能制造的實現有著不同階段,每個制造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改造。
南方日報:對于傳統產業來說,又應如何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朱森第:我們對佛山的數據研究顯示,佛山企業數量最多的前10個行業均來自傳統制造業。但是傳統制造業并不一定是夕陽產業,也并不一定是低端產業。傳統產業這一名稱僅表明,這一產業若干年來一直存在,而新興產業則意味著這一產業在若干年前尚未出現。因此,不要把傳統制造業理解為要淘汰的產業。在注入新的技術以后,傳統制造業同樣可以進行升級。
傳統制造業如何進行升級?我認為隨著消費的升級,佛山企業可以在個性化生產方面“做文章”。關鍵就是增加制造環節附加值,降低成本,提高品質,通過制造工藝的改革、制造方式的組織、制造裝備的智能化解決,滿足用戶在
汽車、家電、手機智能終端等配置方面的個性化需求。
南方日報:個性化生產的另一面,是生產成本的提高,而佛山制造業企業多以規?;a為主,佛山企業要如何去適應這一轉變?
朱森第:單純的個性化生產的確存在成本過高的弊端。例如一臺手機原本售價3000元,如果個性化生產后售價高達5000元,則很多用戶無法接受;但如果能在實現個性化基礎上將售價僅上調100—200元,就會受到市場的歡迎。
要滿足市場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保持價格優勢,我認為有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是佛山產業發展未來方向:使用柔性生產技術,通過大批量生產控制成本,同時滿足個性化需求,這被稱為“大批量個性化定制”,更直接的叫法是“大批量定制生產”。
維尚集團就是大批量定制生產的一個典型。它通過大數據的搜集和迭代,提高個性化生產效率;在制造這一環節,它通過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技術,進行訂單的生產和
物流配送,滿足用戶不同需求。
當然,大批量定制生產僅是未來的一個方向,并非每個企業都需要向此靠攏。不同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市場需求和客戶要求,進行生產方向調整。
應有“世界資源為我所用”的視野
南方日報:有觀點認為,在新一波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正從“中國是世界的工廠”變成“世界是中國的工廠”,在“中國制造”“中國服務”走出去的過程中,佛山也提出了“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場”口號,你認為佛山應如何做好“全球+”?
朱森第:“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場”,這一口號的背后,是佛山企業不能僅著眼于自己的資源,也不能僅著眼于中國的資源,而應著眼于全世界的資源與市場。用世界科技的資源增加佛山制造業競爭優勢,這是佛山企業需要具備的視野。
此前,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但能否說如今世界是中國的工廠呢?我認為中國的制造業還沒未達到這一水平,但佛山的企業、中國的企業應有“整合世界資源為我所用”的視野。
還需注意的是,我們得反思自己是否具備整合世界資源的能力。并購一個跨國企業并不是結束,例如文化的融合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要把國外的資源變成自己的技術、加快自主能力的提升,需要企業本身修煉好自己的“內功”。
南方日報:佛山還擁有大量的中小企業,他們本身體量有限,應如何面對這一波全球化?
朱森第:在我看來,中小企業也應有全球視野,不能滿足于小富即安,而應向做全世界的“隱形冠軍”這一目標邁進。
全世界共有2600多家全球“隱形冠軍”,德國的全球“隱形冠軍”企業約有1300家,中國的全球“隱形冠軍”數量是德國的1/16,按每100萬人口擁有的“隱形冠軍”數量來看,中國是德國的1/160。德國的“隱形冠軍”為何能有如此好的發展?首先是他們樹立了全球視野,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成為全世界的供應商。對于佛山中小企業而言,第一,應有全球視野;第二,鑒于很多中小企業自身力量不夠,可以通過現有的機構、平臺,以及國內資源,幫助企業邁向世界。
南方日報:佛山在布局全球化,也在加快新舊動能的轉化,但在人才儲備方面相對一線城市較弱,你認為佛山可以如何集聚人才發展新興產業?
朱森第:我認為佛山已成為吸引人才、凝集人才的要地。企業家是佛山制造的原動力,而企業家的精神是佛山制造的氣場。佛山文化的孕育,造就了“君商”氣質的佛山企業家精神,包括正、實、敏、韌、信、融、謙。其中,正是佛山企業家的市場理念、精神氣質的總綱,佛山企業家走正道、行正派、專注把實業做好,沒有歪門邪道,由此吸引很多人才的到來。隨著佛山營商環境日益改善、產城融合加速、企業家精神的確立以及知名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才將會來到佛山。
人才的集聚最后將形成產業的集聚,佛山正處于這一集聚過程中。我認為,只要佛山鍥而不舍,繼續朝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走好,還將給人更多的驚喜。(來源:南方日報)【撰文】藍志凌華聲宇葉潔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