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在與人工智能(AI)等并列的核心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分散式賬本)”領域,中國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達到美國的3倍。數據難以篡改的區塊鏈將不斷應用于數字貨幣和
物流等核心基礎設施。如果在該領域取得領先,有可能在新服務和國際金融市場占據優勢,中國企業將加強網羅相關技術。圍繞新一代技術的攻防將日趨激烈,包括日本在內的主要國家政府和企業也將不得不采取行動。
運營知識產權數據庫的Astamuse調查了區塊鏈的專利申請數。中美和日韓德5國企業等申請的累計相關專利數在2009~2018年春合計約為1萬2千件。截至2014年徘徊在每年100~200件左右,但2016年后出現激增。
按國別來看,“美國對中國”的格局鮮明。按申請者的國別觀察累計申請數,中國約為7600件,占整體的6成以上,達到美國(約2600件)的3倍。從各年來看,截至2015年美國超過中國,但2016年以后發生逆轉。日本截至2018年的累計約為380件,僅次于韓國(約1150件),排在第4位。
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服務企業“日本技術貿易”利用美國專利信息企業Innography的專利數據計算的各企業申請排名(2009~2019年8月)顯示,中國阿里巴巴集團以512件排在首位。第2位是區塊鏈企業英國nChain(468件),第3位是美國IBM(248件)。
區塊鏈此前主要應用于“比特幣”等加密資產(虛擬貨幣),近年來用途正在擴大。提高食品安全的新生產及物流管理、配合學習經歷的新教育系統等的開發受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