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2日,15家風力發電企業發布了半年度業績預測,幸福指數為86.67%。五家企業預計利潤將翻倍,利潤也將增長50%至100%。據預測,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風電搶裝行情將帶動2020年國內新增風電裝機超過30GW,同比增速超過20%。其中,最重要的驅動因素為北方地區裝機的復蘇和海上風電的崛起。
風能以其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的特性成為傳統化石能源有競爭力的替代品,但其不穩定性給風電并網及大規模應用帶來巨大困難。風電變流器作為風力發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是一種通過整流、逆變原理將不穩定的風電變換成為電壓、頻率、相位符合并網要求的電能的控制裝置。因此,要達到并網要求,每臺風機必須配備一套變流裝置。此次乘著風電裝機之東風,風電變流器的市場需求也隨之持續走俏。 奮起直追,從優秀品牌到行業領軍 與工業自動化所涉及的領域一樣,由于國內風力發電整體技木起步較晚,最初我國風電場應用的風電變流器市場主要被國外品牌占據。此后,隨著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和舉措大力扶持民族企業,為日后國產實現進口替代創造了有利條件。 自2007年10月起,國內首臺自主1.5兆瓦風力發電全功率變流器試制完成,拉開了我國在兆瓦級永磁直驅風力發電并網技術國產化的序幕。之后,隨著以禾望電氣(下文簡稱“禾望”)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民族企業的奮起直追,徹底改寫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壟斷格局的歷史。 作為一家以風電變流器起家,產品涵蓋風電變流器、光伏逆變器、電氣傳動三大領域的
電力電子設備企業,早在2009年禾望風電變流器產品就實現了批量發貨,并迅速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2017年7月上市以來,禾望以中壓大功率電力電子技術優勢為依托,依靠風電變流器主營產品,進一步向光伏逆變器、中大功率傳動變頻器領域發力。 年報顯示:2019年禾望電氣實現營業總收入17.86億元,實現利潤9531萬元,共銷售風電變流器2036臺。此外,另據不完全統計,禾望兆瓦級風電變流器等產品裝機量超過1.6萬套。目前,禾望主營風電變流器產品,在第三方供應市場占有率第一,市場份額保持在30~40%,整體市場中占比15~20%。 從單一部件來看,風電變流器是繼風電用軸承外,技術含量最高、開發難度最大的產品,同時價值量也較大。雖然國內風機龍頭整機廠也開發自有變流器,但是禾望憑借技術和產品可靠性優勢,仍然切入大型整機廠供應鏈,尤其是海上風電變流器產品更是國內自主品牌的不二選擇。2016年禾望與聯合動力、遠景能源和明陽風電等整機廠合作且形成銷售收入,并在與其他大型主機廠商合作中取得突破。此后,隨著原有外商留下的售后市場以及陸上風電的封閉市場的逐步打開,禾望在陸上風電的銷售進一步增長。除部分風電整機廠外,國內風電機組制造企業和業主單位均是禾望電氣的合作伙伴,其產品也被廣泛的應用在全國各類風電場。而隨著風機大功率迭代加速、海上風電蓄勢待發,禾望變流器產品又將迎來新一輪成長機遇。 風機大功率迭代加速 海上風電打開成長空間 據CWEA統計,我國新增風電單機平均功率在2007年突破1MW、2011年突破1.5MW,2017年突破2MW,約以每年0.12MW的速度提升。主流雙饋變流器的功率僅在300~700kW之間,全功率變流器也在2MW以下。但是從2018年開始,國內大功率風機的提升速度明顯加快,尤其是海上風機基本從4MW級別啟動。而從2019、2020年起,國內風機廠商開始提供5.5MW、6MW甚至7.25MW級別的大功率風機。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中,2MW以上機型的比例已經達到45%。特別是在2016年之后,2017、2018年分別提高到了34%、45%,分別提高了14個、11個百分點。以2019年烏蘭察布6GW風電基地中標機型為例,投標機型中最小容量為3.4MW,最大容量為5.17MW,而最終中標機型容量平均高達4.2MW。另一方面,海上風電的單機容量都在3MW以上。截至2018年底,我國4MW機組累計裝機占海上總裝機容量的52.8%;3.2MW、4.2MW、6MW機組累計裝機量,同比大幅增長8910%、604.8%、133.33%。隨著大兆瓦、全功率變流器需求的提升,整個市場環境已發生了變化。
經過十多年的研發技術積累,禾望形成了以電力電子技術、電氣傳動技術、工業通信及互聯
技術和整機工藝、制造工藝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平臺。在四大核心技術平臺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