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成為吸收外資新增長點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得益于對外資的引入和使用。發展初始,外資大量進入制造業。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外資在制造業,尤其是低端制造業的優勢逐步喪失。2012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利用外資的比重顯著下降,服務業利用外資強勁增長。
據悉,近年來,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推進了一系列有關服務業開放、服務業利用外資的工作。例如,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等七個省市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的試點工作,放開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等相關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等等。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的結構已由以往以制造業為主轉變成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吸收外資占比上升,達到55.4%,高出制造業22個百分點,成為吸收外資新增長點。2015年1月數據則顯示,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已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66%。
“從外資的行業分布看,2014年中國服務業外資流入增長較快,其中分銷服務業、運輸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規模較大。”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表示。
中美商會最新發布的中國《2015 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也對服務型企業的增長機會給予了積極評價。報告指出,隨著中國致力于經濟改革和可持續發展,企業需適應中國商業環境不斷演變的挑戰。相較于資源和工業企業,服務型企業對增長機會持更樂觀的態度。
“三分之一的美國企業從本地設計、開發或定制產品和服務中獲得的收入占到了他們在中國業務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報告指出,考慮到中國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的上升,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和進一步的城鎮化所釋放的積極信號,商會的會員企業仍看好中國市場。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隨著中國制造業自身的發展,外商在華制造業的優勢逐步喪失,退出低端制造業轉向高端制造業、轉向對技術要求較高的服務業是外資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
對于服務業未來吸引外資的潛力,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1月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目前,中國服務業領域面臨著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大門開,小門不開”,準入門檻偏高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積極穩妥來擴大開放。從以往的經驗看,適度擴大開放、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先進服務理念,將有利于擴大服務的供給,激發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活力。”
上頁 1 2 3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