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加快
新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聚焦新能源裝備制造“卡脖子”問題,加快主軸承、IGBT、
控制系統、高壓直流海底電纜等核心技術部件研發。 近年來,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進一步影響了全球產業鏈的完整性,美國通過限制核心技術和芯片出口,試圖壓制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從中興事件,到華為孟晚舟扣押,美國步步緊逼,不僅限制了華為使用美國企業的芯片,同時還禁止全球代工廠為華為生產芯片。 “卡脖子”格局如何打破? 反觀華為”斷芯“的背后,技術落后容易受人牽制,只有自主研發才能打破“卡脖子”問題,美國科技領域在世界領先,尤其高端核心技術,包括芯片、先進材料加工、光刻技術等等。此次意見的發布,表明了政策對產業的大力支持,攻克核心技術,自強發展。
此次意見提出要加快主軸承、IGBT、控制系統、高壓直流海底電纜等核心技術部件研發。其中,IGBT是一種
電力電子器件,廣泛應用于工業、電力、新能源、家電等多個行業,是變頻器、風電變流、光伏逆變器、電動汽車電控等產品的核心部件。 目前,國內IGBT大部分依賴進口,雖然國產企業也推出了相應的產品,但仍然無法與外來品牌相比,市場占用率不足。 雖然國內技術落后于國外,但全球一半的IGBT市場在中國,將成為本土廠商成長的最好驅動力。而近年來,政策大力推動產業發展,并帶動了資本市場,各方開始大力投資半導體。本土企業除了有可能在技術追上國際水平之外,在成本方面也是一個優勢發力點。此外,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突破發展,很有可能是本土廠實現超車的彎道。 國內廠商發起猛烈追趕! 其實,近年國內IGBT廠商沒有停止過追趕,例如比亞迪已經將半導體公司拆分開來,比亞迪半導體研發的車規級IGBT已經發展到第四代水平,在汽車領域市場占比20%左右,僅次于排在全球第一的英飛凌。比亞迪半導體實現了IGBT的設計、研發、制造及服務,已經成為領先的半導體IDM企業。 今年5月份,比亞迪半導體成功引入19億元戰略投資,隨后不久又增資8億元,兩輪資融資共27億元,引入了超過30家機構,目前公司估值已經超過百億,離沖擊上市又近了一步。 未來幾年,本土廠商有很大的機會,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