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術、機器人應用技術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潮流,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數據,2013年全球機器人銷量創歷史新高。中國是全球增長最迅速的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也是國家工信部大力推動的產業之一。
近幾年的理論與實踐已經表明可穿戴技術有極大的潛力來提高工業領域員工的安全性、工作效率和準確性。
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接線端子行業發展。接線端子作為電子產品中不可或缺的電器連接元件,也正經歷著“數字智造”浪潮巨大沖擊和洗禮。在這場變革中,不僅對接線端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技術要求,同時,也為接線端子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新機遇。
目前,國際上工業機器人技術在制造業應用范圍越來越廣闊,現已從傳統制造業推廣到其他制造業,進而推廣到各種非制造行業,但汽車工業仍是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
人口紅利消失催逼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發展趨勢。據重慶市“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該市汽車產量將從現在占全國的12%增長到15%,電子方面也將達到年產1億臺筆記本的產能,產業工人達到100萬人。
機器視覺系統在汽車制造行業主要應用有:汽車零配件檢測,汽車裝配校驗檢測,汽車零配件二維碼、字符識別,涂膠檢測等。
美國電子工程時報(EE Times)近期對一些向車企提供技術支持的知名芯片廠商進行了采訪,歸納出2014年汽車業將迎來的7項技術趨勢。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汽車變得越來越智能,從普通鑰匙到遙控鑰匙,再到現在無鑰匙啟動,汽車鑰匙的不斷變化也反映著汽車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
一旦無人駕駛實現,對于傳統汽車領域而言,則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就如手機和PC一樣,未來汽車品牌也會從目前的幾百個,逐漸被一兩個主流品牌所覆蓋。
劉易斯拐點來臨,促國內工業機器人新格局成型。“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由過剩到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對于“人口紅利”減少的中國,是否會遭遇“劉易斯拐點”,近年來爭議不斷,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用工難、用工貴的趨勢,已經在很多領域出現。
國產工業機器人如何突圍?在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入、人口紅利卻減弱的背景下,工業機器人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調查發現,從2008年到2011年,中國的機器人采用率(即每10000名員工對應的機器人數量比例)提高了210%。
數字制造亟需打開應用市場。10月15日消息,近年來,制造業領域對機器人、智能裝備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3D打印技術、新材料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得到應用,中國制造業正在朝著數字化、智能化、高技術化的方向發展。
機器人時代,愈走愈近了嗎?雖然還遠未到2035年,但機器工人、掃地機器人、擦窗機器人等已經滲透進生產生活的多個領域,擔起工人、保姆等責任,人們已開始體驗這項前沿科技帶來的便利。
9月25日,廣東省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產業聯盟正式成立。將促進廣東機器人產業集群化發展。
1887
8840
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