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工業用戶、每一個家庭、每一度電的背后都離不開電網的有效支撐。MSR路由器成為業界第一款獲得SDN認證證書的路由器,全面支持SDN解決方案,為后續電力行業調度網、信息網業務靈活部署、流量智能調度等方向的探索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西門子德國數字化工廠作為優秀的先驅者,用25年的時間已實現75%的生產作業自動化,生產線上的在線監測節點超過1000個,每天采集數據超過5000萬。每年生產元器件30億個,可24小時為客戶供貨,產能較數字化前提高了8倍。光看數字會覺得基本上智能制造的核心關鍵指標都提到了,只是不能直接感受到具體牛在哪兒。
傳感器作為萬物互聯的基礎,在工業制造、智能汽車、通信電子和消費電子等多個領域應用廣泛。目前,我國高端傳感器芯片主要依賴進口,在政策的大力推進下,我國傳感器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另外,NB-IOT、LTE-V等相關標準的制定也給傳感器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到2020年,廣東除了將建成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數據中心,還將在省內重點培育20個左右大數據產業園,爭取創建3—4個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園,建設20個左右大數據新型創業孵化平臺,培育200家左右大數據應用、服務和產品制造領域的骨干企業,預計大數據及相關產業規模將達6000億元。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傳統制造業企業必須跟上大數據和云平臺的步伐,實現真正的智能制造。”
根據報告,2014年全球智能電網數據分析市場達14.539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將達45.2億美元,期間年復合增率15.9%。智能電網數據分析指的是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的一個子集,用于分析智能電網產生的大量數據。這些方案用于分析不同的參數,如消費行為、能源消耗方式、電網部件的健康狀況等。
對于智能制造而言,傳感器不僅是采集數據的眼睛和耳朵,更是高端制造、流程控制、聯網操作的大腦和心臟。專家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傳感器市場增長速度將持續在30%以上。目前我國已有1700多家從事傳感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市場規模預計在1200億元以上。
近年來傳感器應用領域大幅擴展,包括運輸、機械、建筑、化學、食品、醫療、家電、通訊、制造加工等。本文以美國專利暨商標局公告的核準專利做為資料來源,找出傳感器專利所屬技術分類項目,主要分布在測量、導航、電氣、通訊……
隨著我國對智能化儀表設備的需求不斷提升,促使工業傳感器也在不斷突破,智能傳感器已經成為了21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據資料預測,到2030年,全球傳感器數量將突破100萬億個,未來,工業傳感器將成為自動化儀表生產重點。
物流發展趨勢表現為:信息化—廣泛采用無線互聯網技術、衛星定位技術(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射頻標識技術(RF)、條形碼技術等;自動化—自動引導小車(AGV)技術、搬運機器人技術等;智能化—電子識別和電子跟蹤技術,智能交通與運輸系統(ITS);集成化—信息化、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于一體。
在工廠車間,互聯增長同樣驚人: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變頻器、數控機床、機器人、攝像頭、其他設備和應用。因此,具有遠見的制造商應使用面向未來的技術來迎接未來的智能制造工廠,充分利用標準和未經修改的IP網絡。
我國傳感器應用領域主要分布在工業、汽車電子產品、通信電子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等。其中,工業和汽車電子產品傳感器占比約42%,機構認為,傳感器作為智能裝備感知外部環境信息的重要裝置,在無人駕駛汽車、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的商業化進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工業物聯網 (IIoT) 預示了一個由日益智能化且超級互連的設備和基礎設施構成的世界,其中智能機器、交通運輸系統和電網將具有各種嵌入式傳感、處理、控制和分析功能。
波士頓咨詢公司(以下簡稱BCG)最近兩份報告顯示,使用工業4.0新技術將讓中國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25%,由此可額外創造6萬億元的附加值,并影響上百萬從業人員的工作。9項數字化工業技術將成為工業4.0成敗的關鍵,包括自動機器人、增材制造、現實增強管技術、模擬技術、水平和垂直系統整合、工業物聯網、云計算、網絡安全和大數據分析。
2016年1至4月份,新型交通運輸設備、高端電子信息產品和智能化、自動化設備等新產品產量迅速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92.5%,工業機器人增長24.7%,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動車組、城市軌道車輛、自動售貨機售票機、安全自動化監控設備等產品產量均實現兩位數快速增長。
不單是制造業,在所有行業中都開始涌現一系列將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自動化領域相互融合的技術,并帶來深遠影響。對于PLM供應商而言,這種融合表現在研發、收購和合作活動的高漲。硬件、“智能化”和云服務這三大要素的融合成為企業發展的推動力。
1887
8840
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