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我們在工業化初級階段已經習以為常的模式已經終結。想一想當年我們老三代的時代,每個家庭都希望有冰箱、彩電、洗衣機。我們怎么辦呢?我們就是把海外進口的電視機拆開,依葫蘆畫瓢造一個,質量也很差,但是非常便宜,可以賣給當時還不富裕也要求不高的中國人民,我小時候都看過帶雪花的國產電視機。
因為我們有巨大的腹地,有了產量,賺了錢可以反哺研發。這是我們原來的套路。現在這個套路已經走到頭了。現在把別人的機器拆開,依葫蘆畫瓢,造得不如人家好,成本還比別人貴。機器人制造的成本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明顯的下降,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們很快發現我們想提高質量的時候,我們非核心零部件都需要進口,從傳送帶,恨不得到每個螺絲釘,都得進口,所以我們的成本到現在一直下不來。
—— 我們的出路與機遇 ——
▌中國工業化1.0的終結與突圍
這樣的問題到底怎么解決呢?我們目前的現狀很嚴峻,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解決的辦法在哪里?也以機器人行業為例,傳統的機器人行業主要的用戶是汽車制造,汽車制造對于機器人有一些要求,它要求的精度可能不是很高,可以大于100微米,但是它要求的負載量很大,要求的位置控制不需要最精準,在這兒有一系列的主要供應商,從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到日本的安川和法努克。那么今后的發展方向在哪兒?整個汽車行業,年產量1600萬部,產業工人大概是3、5百萬,而現在的制造業中,產業工人最多的在3C行業,有2000多萬——計算機、手機、消費電子等行業,手機年產20億只,計算機50億只。
在3C的行業對機器人又提出一些特別的要求,3C行業——如果到工廠你會發現,密密麻麻的工人,他們在那兒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擰螺絲,擰手機的螺絲和擰汽車的螺絲是不一樣的,要求的精度要非常高,至少30微米以下,甚至10微米以下,還需要很多柔性的部件、微小的部件,和一些輕型、聰明、靈活的機器人。另外,3C行業產品周期短,手機可能兩個星期就有一個新的機型,這就需要機器人有一定的可更新性。所有這些,都對機器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并不非常容易解決,沒有哪家供應商可以輕易搞定,這個可能是我們發展的機遇。
通過機器人行業想和大家說明現在制造業的現狀。我相信我們做制造業的第一個階段,制造業1.0的階段已經結束了,在這個階段我們充分地利用了我們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資源。目前困境的根源,在于沒有相應地提升技術。我們現在都講創新創業,如果仔細想一下,其實在制造業從來就不缺創業的精神——華為的設備賣得好,蘋果的手機賣得好,咱們也來山寨一番,在深圳、珠三角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的小廠到處都是。目前困境的根源在我看來,叫做“有創業但是沒有創新”。
將來突圍的契機在哪里呢?可能在于一個時代賦予我們的機會,隨著機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智能產品技術的迅速發展,整個制造業的格局在重塑。另外由于這些不同領域技術的突飛猛進地發展,也在技術上提供了一個集大成的可能性。
以大疆的無人機為例,大疆的無人機可以做得這么小,可以飛行25分鐘,理論上可以到幾千米的上空。到底怎么實現的?很簡單,而且可以做得很便宜,這是多旋翼的飛機,其實就是幾個馬達,讓它們協同作戰就能飛起來,怎么讓馬達協同作戰?這個需要算法,算法所需要的芯片在十幾年前可能需要很大一塊,所以不能做成這么小的無人機。現在最新的Spark只需要很小的一塊1cm的芯片。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這些技術上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很多的可能性。在這兒我們要感謝智能手機,尤其是蘋果手機,蘋果手機需要什么,比如視覺、攝像機、GPS定位、算法、芯片,就有人敢做研發、敢投資,就會有迅速的發展。這就提供了技術上集大成的可能性——而且這種技術上的集大成很多是應用性的集大成,我們以現有的技術還是有可能做的。這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在這個契機之下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我相信我們需要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去做研究,譬如剛才說的機器人行業,到底我們的出路在哪里?現在很多人喜歡用“彎道超車”這個概念,對這個概念我很有保留,“彎道超車”談何容易?彎道,別人減速你能擠進去就不錯了,擠進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然后再發展壯大。每個行業我們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投賽道也不是好的投資方法,比如說機器人行業剛才的產業鏈,也有很多長江的同學來咨詢我,問這個可不可以投,在我看來你一定要了解這個產業鏈是什么樣的,然后你才知道這個企業到底有沒有核心的競爭力。
上頁 1 2 3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