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牛綺思 實習生 伍素文 | 合肥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22期)
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亮相的會跳舞的機器人 視覺中國
當實體經濟遇上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正對世界產業技術和分工格局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制造業面臨新的全球規則、全球價值鏈、全球均衡和全球治理。在5月25日—27日舉行的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和2018中國國際徽商大會上,來自國內外多家制造商的負責人以“創新驅動,制造引領,擁抱世界新工業革命”為主題,圍繞全球先進制造業前沿理論和熱點話題,分享了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看法。
順應全球制造業潮流,進行創新綠色開放合作
安徽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錦斌在致辭中表示,安徽將堅持以開放為主旋律,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戰略”,主動參與全球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加快高端項目“引進來”,推動優勢產能“走出去”,構建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努力打造雙向互動、內外聯動的內陸開放新高地。
全球中小企業聯盟全球主席、德國前總統克里斯蒂安·武爾夫認為,在制造業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全球制造業應順應歷史潮流,以創新綠色開放合作的理念,擁抱世界新工業革命。“全球制造業的擴張必須是充滿包容的,必須在環境上是可持續的,并鼓勵在科技方面的創新。”
“通過創新為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為人們的美好生活服務,這是我們制造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也是價值所在?!北葋喌瞎煞萦邢薰径麻L兼總裁王傳福說,近年來,比亞迪組建了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投入50億元,成功打造出“云軌”,促進我國城市交通從“車輪上的城市”向“軌道上的城市”轉型。這不僅僅是制造業的創新,也是城市規劃、城市治理的創新,但最終受益的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易事特董事長何思模直言,中國企業要拿出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亮劍國際市場,打破國際壟斷,把“中國智造”推向世界,引領潮流,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自信,“未來幾年,易事特將通過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大力實施‘機器換人’戰略,從而實現降本增效。”
開放合作是世界制造業發展的趨勢之一。此次大會也釋放出中國制造業將進一步對外開放的信號。
“保護主義是沒有出路的?!眹鴦赵簢Y委主任肖亞慶提出,我們要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深化國際交流合作,與各類所有制企業,以及世界各優秀企業一道互相學習相互借鑒,在平等合作的基礎上,實現互利共贏。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制造業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發揮自身優勢,承接產業國際轉移,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他指出,我們要加大對外合作,加強交流溝通,共同應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合作。
打造產業集群是培育和壯大先進制造業的重要途徑
在武爾夫看來,產業集群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走向繁榮的核心推動力。要發展智能制造,對于德中這樣的制造業大國,必須從地區層面入手發展壯大產業集群。
對此,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表示認同,“人工智能時代絕不是單個企業的事情,比的是產業鏈,比的是產業集群?!笨拼笥嶏w連續5年將銷售收入的25%投入到技術研發上。在劉慶峰看來,與技術同樣重要的,還有企業所處的環境,這就包括產業集群的打造。
“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促進集群集聚發展,是安徽加快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跨越的重大戰略任務?!卑不帐∥睍?、省長李國英說。
事實上,安徽已經制定了支持新能源汽車、智能語音、醫療醫藥、機器人等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圍繞重點產業和基地發展形成一套政策體系,多個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以合肥為例,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特征及產業地圖》中提到,合肥的發展特色是借助于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的契機,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形成了以新型顯示、智能語音、集成電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為代表的產業群,集中資源,擇優扶持,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以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之路。
另外,坐落在合肥市高新區的中國聲谷,是中國首個定位于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匯聚了科大訊飛、華米科技、國盾量子、聯發科技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目前入駐企業超過200家。
中國離成為制造強國還有多遠?
在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的現場充滿了各種現代科技元素:必須通過人臉識別才能進入會場,氣流形成的虛擬門簾上閃爍著文字,機器人甚至當起了主持人……這場黑科技云集的制造業盛會改變了人們對傳統制造業的認知,而這一切無不折射出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新圖景。
據《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得益于人口紅利和技術進步等因素,截至2016年,中國制造業實際增加值達到2000年的7倍,占全球制造業總產出的比重從8.5%提高到了30.9%。與此同時,美國、日本和德國在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分別下降到19.3%、11.6%和7.0%。
然而,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徐樂江也坦言,“大而不強、小而不精”還是中國許多制造業民營企業的通病。
“我國距離制造強國還有很大差距。”辛國斌說,從經濟效益看,2017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中,中國企業平均營業收入比美國企業高11%,但平均利潤卻低了30%;從產品質量看,我國通用零部件產品壽命一般為國外同類產品壽命的30%~60%,模具產品使用壽命一般較國外先進水平低30%~50%。
至于制造業的新興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談及智能產業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時,用了一段生動的描述:“如果說智能產業的成熟在秋天,用‘春生、夏發、秋收、冬藏’來衡量,中國當前的智能產業大概是在春夏之交?!?
據介紹,目前中國智能產業的產值僅占GDP總值的萬分之1.8,要達到2020年核心智能產業總產值1500億元的目標,意味著這個產業在未來3年要實現10倍以上的增長??梢哉f,智能產業尚處孕育階段。
多位與會專家認為,當前許多新興產業處于“始于科研,止于示范演示和成果獎勵,難以形成市場產品”的尷尬境地。因此要加強相關政策扶持、保險配套等,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為中國制造業增添新活力。